注册

俄设计师首次披露“核提箱”秘密:每五年换一次


来源:中国网

俄“核提箱”由紧随总统的海军军官携带,这一风尚源于戈尔巴乔夫的夫人赖莎,并沿用至今。戈:当时这一研发方向上的多数项目代号均以高加索名称命名,譬如“卡兹别克”、“高加索”、“契格特”、“巴赫桑”……我们研发核提箱时,甚至会考虑到国家领导人的特性。

命名具有高加索特征

记:为什么整个系统被称为“高加索”,而核提核被称为“契格特”(高加索地区山名)?

戈:当时这一研发方向上的多数项目代号均以高加索名称命名,譬如“卡兹别克”、“高加索”、“契格特”、“巴赫桑”……我们研发核提箱时,甚至会考虑到国家领导人的特性。要知道,系统的研发始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

记:这很有意思,你们是如何“考虑国家领导人的特性”的?

戈:系统应尽可能做得简单,毕竟勃列日涅夫已经上年纪了。最好是给他只设一两个按钮就全部搞定。打个比方说,红色按钮是发射,黄色按钮是取消。事实上,系统最后做得非常简单,而且完全实现了自主和国产化。

记:难道不可以从国外购置一些部件么?

戈:这样做很危险,也很可耻。万万不可受制于国外,以后核提箱的零部件需要更换,还得千里迢迢跑到国外?所以,我们使用是自己的电子计算机。而且所有装置均有备份,一旦出现故障可以很快切换。

记:“核提箱”这一说法从何而来?

戈:来自“卡兹别克”系统的总设计师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洛吉诺夫。有一天洛吉诺夫带着旅行包去某人家做客,放包时开了句玩笑:“这是只核提箱”。“核提箱”的说法便不胫而走。

记:为什么现在奥巴马会同时携带两只皮箱?

戈:一只是主箱,另一只备用。我们也是这样……

记:通常还会有第三只,而且会有天线从里面伸出来。这又是什么?

戈:这是加密无线通信。如果将核提箱和值班员留在(距离领导人)不远的房间内,就必须保持畅通的通信。

提箱人选拔标准严格

记:核提箱的试验过程是怎样的?

戈:非常繁杂。当时下令要全程测试。

记:什么意思?

戈:制定了测试和演练的特别制度。操作员一个班次要进行上千轮测试!工作节奏简直令人抓狂。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是为了获得最高的可靠性,排除任何故障。

记:核提箱是如何列装的?

戈:由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亲自接装。他对整个系统进行极其仔细的研究和试验之后,对结果表示满意。但因为他本人的视力不好,乌斯季诺夫要求放大仪器上标注的字体。我们很快做了改进。后来要给勃列日涅夫展示一个样品,我们为此和“契格特”的首任指挥官以及提箱军官们操练了三个月之久……

[责任编辑:詹嘉宝]

标签:阿赫罗梅耶夫 核提箱 俄联邦

凤凰军事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