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解构黄埔神话:内战国战均战绩平平 跑二十年龙套


来源:凤凰网综合

《新华航空·云端》2011年第3期,作者:西江月,原题:《解构黄埔神话》 1926年开始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又被称作“黄埔北伐”,但光荣的黄埔党军在北伐时期的表现,

《新华航空·云端》2011年第3期,作者:西江月,原题:《解构黄埔神话》

1926年开始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又被称作“黄埔北伐”,但光荣的黄埔党军在北伐时期的表现,并不风光,甚至不那么体面。

老报人恽逸群在《三十年见闻杂记》中记录:

在出师北伐之前,蒋介石抽调了分散在各军的黄埔一、二期学生,组成了教导师,是他的亲信嫡系精兵,由王柏龄任师长,在北伐时即作为总预备队。那时北洋军阀连打败仗,所遇到的尽是第四军(由副军长陈可钰率领,张发奎、陈铭枢两师及叶挺独立团)、第七军(军长李宗仁)。那时北洋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还没有遇到正牌党军,已经如此厉害,不知正牌党军狠到如何地步?”王柏龄的总预备队后来在江西遇上了孙传芳的第四师(师长谢鸿勋),一交手就全军覆没,王柏龄和党代表缪斌仅只身逃脱。……照那时的军律,王柏龄、缪斌两人都应枪毙,但蒋介石却送三千路费给王柏龄,叫他到日本去暂避风头,而缪斌则不仅未受处分,反升任第一军副党代表(党代表由汪精卫兼)。

值得一说的是,那些日后成为胜利者的黄埔校友,只有一期的周士第将军参加了主要战场上的战斗。周士第,毕业后供职大元帅府的铁甲车团队,正是这支部队后来改编成了叶挺独立团,周士第任参谋长,参加了一期北伐最惨烈的几次战役,出生入死。周士第1955年被授上将军衔。此外,“黄埔三杰”中的陈赓,此时正在苏联学习;徐向前此时正在冯玉祥的国民军中任职;林彪、郭化若等人从四期毕业时,武昌已经底定。

综前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所有大凡日后被称为“北伐名将”者,都不是黄埔出身。但令人困惑的是,现实并不如此。回望各类撰述,“北伐名将”、“抗日名将”这类称号,似乎可以加在任何一位参加过北伐、抗日的军官身上,也无论这军官的官阶是营长还是连长。其实这又何足挂齿呢,看看当下,某人只要读过某校,就必是此校的“高材生”;另一方面,“女性”几乎就是“美女”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如此这般,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耳!

八年浴血黄埔生战绩平平

抗战之初,黄埔军人损失颇大。此后全国各战区成立,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国民党军主力渐渐向西、向南开拔。从“七七”到“八一五”,八年抗战中各战区不断变更,其中包括新设战区、战区更称等等,但在抗战期间各战区司令长官、副司令长官、代理司令长官出身表中(见下页),基本上还是能反映出当时的抗战高层将领状况。

非常遗憾,这张表里只有三位黄埔毕业生的名字:胡宗南(最得校长欣赏的黄埔弟子)、李延年、范汉杰。显然,但作为党军、中央军的黄埔势力并不像今日人们想像的那般强大,在抗战期间,黄埔毕业生并不是主角。

10年前,一大批国民党将领被宣布为“爱国将领”。如今,人们已经普遍承认了国民党军在抗战期间正面战场的战绩与作用,历史终于向真实回归,但这种回归也未必就是单向的,很可能由此转向对国民党中央军的夸大之辞。比如通过各种影视作品的渲染,人们脑子里一般的印象是,正面战场全是黄埔毕业生在以血肉之躯抗击日寇铁骑。应该讲,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场民族血战中,黄埔系的中央军,中共系的八路军、新四军,广西李白的新桂系,张家父子的东北军,冯玉祥系统的西北军,阎系的晋军,以及西南的川军……所有武装力量都被动员了起来。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抗战8年,各种武装势力中,虽然都有成批投敌者,但以黄埔学生最少。这是黄埔毕业生值得引为自豪的。其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深思。黄埔系有自己的优势,概而言之有三点:一是早年的政治教育,虽然革命可以当官发财,但革命不是为了当官发财,相比于其他旧军队出身的军官而言,在这方面黄埔学生存在道德优越感;一是个人发展上的优越感,作为“天子门生”,他们不受排挤,前途宽广,在布防、配备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存在迫于无奈与敌人合作的前提;一是中共武装与黄埔系是日军最痛恨的两股势力,对其诱降力度自然也弱。

战时中国,一名国民党军士正在向日军阵地发射迫击炮弹。中华民族以敌寇血搏八载始获民族解放,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战士,垒起了民族的血肉长城。

[责任编辑:詹嘉宝]

凤凰军事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