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是《建》片中最受好评的明星之一
陈凯歌主动改戏有功
与此前两次试映一样,冯小刚与陈凯歌的表演也受到一致好评。黄建新坦言,两位名导能从“明星包围圈”跳出来,有一个便利:“因为他们都在戏眼上。”他之后解释两人亮相的场景中,故事都是极具戏剧冲突力。其中陈凯歌主动改戏还发挥了不少作用;“冯玉祥被蒋介石叫去美国,本来是安排李济深在茶馆说这是个阴谋,但后来改成冯玉祥打着灯笼去总统府找蒋介石,把所有人都吓坏了。提出这个概念的就是陈凯歌,我们还连夜改剧本,大白天打一灯笼然后说‘黑暗啊看不见道’这些戏就是戏眼。”
编剧王兴东讲述创作过程——
《建国大业》故事很惊险
说到《建国大业》,予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数不完的明星,以致于影片剧情反倒少人注意。不过在编剧之一的王兴东眼里,《建国大业》并不枯燥无味,这是一个充满惊险危机与紧张情节的影片。同时,他还在创作手记中讲述了《建国大业》的创作过程。
要以人物主题优先
据他所述,《建国大业》启动创作大概是在3年前,当时北京市政协想通过影视作品宣传政协工作,找了王兴东等几位从事影视编剧的政协委员去商谈,当时王兴东的选题是写第一届政协会议,这个提议得到批准之后。王兴东开始盘算着这项重大而庞杂的工程,从何处入手结构,以何种角度展开?以何种样式体现在银幕上?有人曾建议,要从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38人出席的旧政协写起,王兴东断然否定了这个提议,他觉得电影是以人物为核心的叙事呈现,并不是新旧政协会议的对比论坛。
一部电影以谁为主,则在开端提出人物的需求,这是至关影片走向和决定主题的要害问题。以旧政协开端是写蒋介石操控下召开的所谓“和平建国”大计的会议,是表现蒋介石的建国思想。而他要完成的是“开了一个政协会,建立一个新中国”,是以人民政协的筹备和创建,表现毛泽东的建国思想,则必须从1948年毛泽东在城南庄发出“五·一节口号”开始,其中第五条提出了“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行动主张,这是毛泽东的主动作,也是人物的最高需求,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如何完成了“建国大业”,主题将紧扣住人民政协会议能不能开成,宋庆龄、李济深、张澜等身在国统区的民主党派的领袖们能不能来解放区参加这个会议,在毛泽东提出的“军事南下,政治北上”的战略方针和统一战线思想指引下,终于实现了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的胜利召开,经过民主协商投票选举,合法地催生了人民共和国,这就是全部的故事。王兴东不想表现蒋介石旧政协会议“和平建国”的破产和内战开始,蒋介石又召开了伪国大当选总统之类的事件,概与他所创作本意无关,一切游离剧作主题的情节,再有戏也是蹩脚的东西。
研究多位名人传记
面对着浩瀚的文史资料,面对着众多参加政协的历史名人,怎样写比写什么更难,不能面面俱到做成大量史料的罗列,观众看的是故事,而编剧必须要讲一个好看的故事,阐明一个深思的主题,树立起毛泽东为代表的人物形象,而不是牵出一群人物点名亮相。在研究了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民革主席李济深、民盟主席张澜等人的传记后,编剧们深深地被他们的领袖作风,人格魅力,政治主张所感动,深深理解了毛泽东为什么如此尊重他们,并盛情邀请他们一定北上参加政协会议。
这是一部充满惊险危机和紧张情节的故事。从开场毛泽东提出召开政协会,半月后,混进我军的特务刘从文密报毛泽东的位置,蒋介石立即派飞机轰炸毛泽东住所,到筹备过程中各种出现的危机等等,没有比政治斗争更加残酷和危险。总之,像一个婴儿出生母亲必然阵痛和流血一样,新中国是在硝烟战火中出生,也必然流洒无数人的鲜血。因此,了解这样一个新旧政权较量的故事,围绕一次政协会议展开的尖锐冲突,让观众感受当年的惊心动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解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