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组数据见证新中国6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09年09月08日 08:16新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增加2.5万倍。

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还约有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近25年来全人类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应归功于中国。

财政收入增长985倍 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财政收入是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控的重要基础。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亿元,到1999年达到11444亿元。进入新世纪,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2008年达到61317亿元,比1950年增长985倍。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国家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粮食产量增长3.7倍 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支撑工业化进程

2007年10月16日,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新水桥村村民刘红艳正在自家院子里掰玉米粒(资料照片)。经过60年的努力,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5.29亿吨,粮食自给率高达95%。新华社发

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粮食问题、农业生产始终是头等大事。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3.7倍,达到52871万吨;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5337万吨,而1952年只有339万吨。

我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6万公顷扩大到2008年的58472万公顷,农机总动力由18万千瓦增加到82190万千瓦。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我国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

粗钢年产从16万吨到5亿吨 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工业是现代化的脊梁。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新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问题,而且还使我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08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粗钢产量由16万吨增长到50092万吨,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2149万吨。我国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联合国资料,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

对外贸易增长2266倍 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

2002年4月,来自印度的客商在“2002中国澄海国际玩具及工艺品博览会”上洽谈玩具生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开放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初,基本上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三对外贸易大国。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刘铮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