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共和国同命运
解说:也许并不是所有的知青,都拥有和柴春泽同样的想法。感到青春有悔的人痛诉自己付出的牺牲和命运的不公。而认为青春无悔的人,深感那段经历带来的磨砺,更以一种无法替代的方式,深切了解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国家。
主持人:假设当年,当然历史没有假设,但是假设当年,国家没有上山下乡的政策,您不成为知青当中的一员,也许您留在城市里面,生活会完全不一样,你不会有这么多的磨难。
柴春泽:这个假设,根据中国的国情,我的经历,在中国的那段历史,不会不采取上山下乡的假设。因为十年动乱,文革大革命,它是历史过来,那么发动者,参与者,都没有料到后来出现的一些负面的东西。那么一千多万知青,一千多万毕业生积压在城里。那么当时出路在哪里呢?工厂又不能开工,大学又不能上,那么农村又很落后,所以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你不是说权宜之计吗?实际上也是权宜之计。但是别管发动者、动员者怎么想,客观上起到了改变农村面貌,移风易俗,同时锻炼人、培养人一个地方。
主持人:真的改变农村的面貌了吗?可能很多知青不会像您这样来想?
柴春泽:这个要历史地看,要历史地总结,要科学地总结。那么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本身对农村的变化,这一块也要科学认识,所以说现在很多知青都非常重视资料的发掘,就是说把当时的这些个情况,客观的介绍、描述。
解说:当年的北大荒,如今已建成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已变成北大仓。而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3年,兵团生产总值达到了268.7亿元。
主持人:即便像您所认为的那样,知青到农村去,改变了农村的一些面貌。但是以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的命运来作为代价,您会不会感觉到,这一代人其实是政策或者一些错误政治方向的牺牲品?
柴春泽:1968年以前叫做自愿下乡,那个时候上山下乡,你像邢燕子、侯隽、董加耕,他们是能上大学,能工作,没有他们下乡的,那么这是一部分人。无论是他们自愿下乡的,还是1968年以后,那么一千多万知识青年,政策下乡的,那么无论是自愿下乡的,还是政策下乡的,他们都为我们共和国做了奉献,他们命运和共和国连在一起的。
解说:在一次次的变革和摸索中,新中国以60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国家的奇迹,无论世人如何评述上山下乡这一段历史,知青,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一代人,的确为国家变革牺牲和付出许多,青春的闪光永远值得诊视。
主持人:现在您和当年的知青还会常常在一起聚会吗?
柴春泽:是的,知青聚会的时候很多的。
主持人:今天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会聊一些什么,更多的是对往日的一些回忆,还是也会谈到自己现在的境遇?
柴春泽:他不一样,有的有很多青年,随着年龄增长,他怀旧,心里是有的。但是我总觉得,应该知青这个事情,应该提炼出一种东西,就是文化,知青也是文化,知青是个特殊,中国共和国的特殊资源。
解说:时隔40年,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早已是两鬓斑白。而做知青的那段回忆,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情结,重逢时的泪水夹杂了太多的情感,从十几岁远离家乡,他们有着太多共同的悲欢。
主持人:回顾那段知青岁月,我想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有甜蜜的回忆,有温馨的记忆,也有一些苦难是他们永远无法忘记的。但是无论如何呢,今年是共和国的60周年,而正像您刚才所说的这样,你们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一代人,所以最后呢,我也想我们举杯,同时也想请您对所有的知青,中国这一千多万知青,再说些什么?
柴春泽:千言万语,就是我们的命运和共和国紧紧连在一起。我们成绩和共和国连在一起,我们跌的跤,我们犯的错误也是在共和国这片土地上,我相信在新时期,我们能够迈向新的生活,有新的人生,作出新的贡献,那就是还是要和共和国同命运。
主持人:好,谢谢柴先生,谢谢。
打开凤凰网的知青专题,在知青地图上我们会看到,中国知青的足迹其实曾经遍布中国的每一个省份,每一个角落,因为知青的数目过于庞大,所以他们的经历也各自不同。相比我们今天采访的主人公柴春泽先生的命运,我想有的知青,他们的经历可能会更加的凄惨,会更加的悲苦。而有的人也可能会更加的幸运,或许正是因为每个人经历的不同,所以回忆那段青春岁月,他们也会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但无论如何,40多年已经过去了,那段青春的记忆有的温馨,有的痛苦,而有的呢,可能是快乐的。但无论如何,它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味道,都已经尘封于历史,在今天我想我们用“带泪的微笑”这样一个形容词,来注解那段青春,可能是最合适不过了的。而在我们访谈的最后,我和柴春泽先生,也想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所有的中国知青,祝你们的家人和你们都能够幸福、平安、快乐。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周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