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老上海歌星:明月社成流行歌曲摇篮
2009年08月19日 14:45新民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当年的老唱片,一张唱片一首歌

白虹和周璇的PK从30年代一直持续到40年代

40年代开了第一个“个唱”

《新民周刊》:据说第一个开个人演唱会的是“歌后”白虹,演唱会在当时应该是个新形式吧?

王勇:1945年的1月12日、13日,当时在“兰心”做了白虹歌唱会,这个时候上海的流行音乐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了。以前,人们都接受“看不见”的歌手,电台里、唱片里;要看见歌手,通常就要去歌舞厅。但是歌舞厅的欣赏取决于那些买票的人,他可以听,也可以跳;碰到喜欢的歌手、歌曲,会安静下来听唱歌,但是有人在你唱歌的时候要跳舞,也不能拒绝,从某种意义上还是伴唱。所以说,有了歌唱会之后,使得歌曲成为主导,大家买票就是为了听歌的,这对于歌手来说,一方面他地位提高了,另一方面挑战性增加了——他完全要靠演唱来吸引观众买票。这是很重要、划时代的一件事情。

那时白虹在艺术上已经很成熟了,资格也比较老,所以她第一个开,在白虹开了“个唱”之后,没有多久周璇也开了个人演唱会。周璇当年的粉丝肯定比白虹要多,因为周璇有大批的影迷。所以,周璇开“个唱”,比白虹多开了一天,三天。白虹在“兰心”,比较小,她就在“金都大戏院”开了演唱会,她的“金嗓子”名头再一次流传起来。

《新民周刊》:不过现在听起来,周璇的唱法似乎并不是很“现代”,反倒是白虹、姚莉的歌喉与现在的流行歌手比较接近。

王勇:周璇的唱法是她本身的先天条件决定的。她嗓门不大,声线很细,另外,在“明月社”当中,她的一些前辈——黎明晖、王人美等人,在30年代唱歌用的是本嗓,咿咿呀呀的小女孩声音,就是鲁迅讲的“绞死猫”的声音。到了40年代,大家唱歌的声音都在做调整,白虹在年轻的时候的音色也没有后来那么好,反差最明显的是王人美。40年代的时候,也可能受了美国来的歌舞片的影响,对于如何运用气息越来越精通了,很多“好声音”也出来了。比如欧阳飞莺,她是一个很奇怪的人才,她自学的,但她可以唱花腔,她用西洋唱法的某些技巧来演绎流行歌曲,而且唱得很好听。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30年代的录音技术比较差,中频和低频的表现力很弱,都是高频,所以始终听到很尖的声音。40年代录音设备改善了,所以听上去比较舒服了。

《新民周刊》:上海的流行音乐在40年代有长足的发展,你也选了不少这个时期的歌曲,孤岛时期的莺歌燕舞一直是有争议的,你怎么看?

王勇:从唱片厂的角度来看,孤岛时期唱片发行多少还是受到了日本人的控制,像爱情歌曲发行就比较方便,其他的就比较难了。越是在政治等各种因素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人们内心想得到宣泄的欲望就越强烈,从这个角度讲流行歌曲在当时还是颇有市场。单纯把孤岛时期的莺歌燕舞说成是破坏“抗日”我觉得是不合适的。

1945年以后,原先的上海三大唱片公司——上海百代、大中华(注册商标为“双鹦鹉”)和上海胜利(RCA与胜利留声机合并,是日资公司)的格局有了较大变化。“胜利”这时成了敌产,后来一直未能开工;“百代”抗战结束后又重新经营;民族企业“双鹦鹉”经营惨淡,奄奄一息。等于说45年以后,上海唱片业,就是“百代”一家独大了。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