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两地就业调查
本刊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各发放了25份调查问卷,并对部分同学进行了采访,对象为两所学校的金融系本科毕业生。问题包括就业现状、定位与期待、就业压力、困难原因、学校服务质量等。
从结果看,危机之下,作为总体上实力有所差距的两校毕业生,既在求职过程和结果上呈现出了差异,也勾勒出就业形势的整体特点与趋势。
实习记者 唐跃 发自北京
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二年级的同学们,他们一年后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稳定压倒一切”
早在去年10月,钟兆甫就把工作定了下来。大三暑假时,他曾在建行的深圳分行实习,后来顺利拿到了offer。他本是想考研的,但眼看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考研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外企的形势更是不好,“综合考虑了一下,就签了”。
钟兆甫就读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专业在国内名列前茅。根据往年经验,即使是本科毕业生,也都是知名基金公司、外资银行,或者四大国有银行的宠儿。今年,面对金融危机,名校高材生们也不能幸免。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本科生里还没有人去基金公司,外资银行基本上停止了招聘,往年“保底”的“四大”不仅招的人少了,性价比也低,工作辛苦,钱却越来越少。 外企“沦陷”了,进军国有银行的竞争空前激烈。“往年一个班至少有3、4个留在各大行总行的,到现在我们班一个还没有,全年级也没几个。”钟兆甫的同学黄山说。除了北京生源比较容易签到北京分行,大部分都是珠海分行、辽宁分行……还有地方商业银行。他说,要是往年,总行分行考试有冲突时,还可能去考总行试试看,今年大家都不去冒这个险。
在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国有商业银行同样成为多数毕业生的首选。“以前我们可能还会考虑摩托罗拉之类,但现在大家都还是想找个国有银行,哪怕开始拿的不多,但毕竟福利不错,也不用担心说裁员就裁员。”在天财毕业生郝志雅看来,滨海新区的外企也不再像过去一样受到毕业生的追捧,白领的光环逐渐散去。
危机之下,“稳定压倒一切”。在回答“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你最看重的两个要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60%的人大金融系学生选择了“职业稳定”,超过了“经济收入”、“成长空间”等选项,排在第一位,在天津财经大学,这个比例为64%,同样位居榜首。
就业食物链
在参与调查的人大学生中,已经有80%拿到了offer,在天财,这个数字只有36%。在去年的这个时候,他们的师兄师姐大都已经有了着落。虽然学校在全国没有什么名气,但该校金融专业在当地的竞争力仅次于南开大学。 此时,国有大行的天津分行和本地的商业银行基本已经完成了今年的招聘。“再想进本地银行就难了,小城市的只能选择回家。” 天津财经大学的汪毅说,“或者去信用卡中心,那待遇可就差远了,往年大专生都能去,今年都要本科,而往年我们能去的,现在都只要研究生了。” 如果说学历贬值已成为一种趋势,金融危机则充当了加速器。 事实上,从地域来看,京津地区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是相对较弱的,日前公布的广东省就业现状显示,33万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仍有30万没有找到工作,就业率不足10%。当钟兆甫离开北京来到建行的深圳分行,可能意味着一个当地本来可以留在行里的毕业生到了信用卡中心,而准备将信用卡中心offer放在兜里的人,只好去寻觅另外一份也许更不济的工作。
就这样,重点名校大鱼吃掉非重点小鱼,非重点的小鱼再吃掉更小些的虾米,学校地位、专业影响、家庭背景等等因素综合而成一条就业食物链,越是处于末端,就越危险。
从学校来看,人大毕业生优势明显,天财在当地也有相当的竞争力,他们尚且遭遇如此挑战,相对弱势高校的学生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湖北经济学院的贾晓培讲述自己的求职故事时说道:“很多单位清清楚楚地写着只要‘211’学校的学生,那像我们这些没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还有什么用呢?”
危机之外
实际上,“关系户”是这条食物链上最为生猛和最具破坏性的大鲶鱼。在两校学生中,有平均66%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认为用人单位选拔存在不公。其中天财84%的比例远远高于人大的48%。对于一些顶尖公司的抢手职位,光靠关系没有实力是不行的,而级别稍低的职位,运作的空间往往更大。 人民大学的李同学对“关系”似乎有更丰富的理解。‘关系’难道不是一种能力么?这就是社会现实,我们必须接受。”来自黑龙江的她,通过一轮轮笔试和面试,最终签约哈尔滨银行,对于那些凭关系的人,她觉得“很正常”,“因为关系也是一种综合实力。” 在回答“你认为当前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可选两项)一题时,两校学生中,只有24%选择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部分将矛头对准了自己,58%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所限,42%认为自己的期望太高。 如果说大家对于学校提供的招聘信息还算满意的话,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则显得不尽如人意。天津财大的郝志雅说,学校开了相关的选修课,但她都没有去上。“都是一些学校的老师来讲,他们能真正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么?不如找几个HR来。”
人大的黄山也认为讲座没针对性,意义不大。“还是学院和企业搞一些合作,或者多一些推荐名额来得实在。”
听听HR怎么说
求职最想见又最怕见的,当然是各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谓HR (Human Resource),这个冬天,感到寒冷的不只是四处求职的大学生们,HR的日子也不好过
编辑:
李志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