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反高铁究竟为什么

169

2010.01.18

 
 

香港特区政府的高官原以为从2009跨进2010年,最难搞定的是关于普选时间表和路线图的政治改革争议,他们做梦也没料到,为修建广深港高铁拆迁一条小村,竟然掀起一场近年罕见的群众运动
    上周六,港高铁拨款申请经过漫长的讨论终于获得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的批准。但事情并没有完,今天的专题,我们还是从头说起…

 
 

邮件订阅 rss订阅 进入评论首页

争论焦点:拆迁、终点、造价

从项目斥资600多亿港元是否物有所值,到香港区总站应设在市中心还是市郊,及至项目会否破坏生活方式……一场拉锯战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展开…

焦点一:菜园村能不能不拆迁?

高春香是反对者中的一位关键人物。这位47岁的女性,是受高铁项目影响需要迁拆的菜园村的原居民。曾经,便捷的交通让她受益匪浅。然而后来,高春香开始反省,快捷固然重要,但追求快捷必会有人付出代价,一切当珍惜眼前。在她向往的多元生活方式中,乡郊的闲适不能失去,那是她生命的根源。尽管港府方案中,每户居民最少可获60万港元特惠津贴,但高春香称“不迁不拆是我们自始至终的诉求,我们不是要钱,是希望留住菜园村”…

 

 焦点二:高铁站修到市中心还是市郊?

根据香港政府的设想,总站位于市中心西九龙;而民间有人提议应该将站设在市郊,从而带动另一个市中心。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香港过度密集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导致整个城市有很不均衡,人口太密集,房子太贵。反对者认为香港的市区应该扩展,向锦上路,元朗等地带扩展,将这些地方发展为第二都心。而这些地方正好处在深圳与香港之间,这样将来所谓港深融合才出现,香港的地价也能稍微缓解…

 

焦点三:接近700亿港元的造价是否太高?

港府最终的方案是要向立法会申请652亿港元,连同16亿港元工程备用开支,立法会要批复的拨款高达668亿港元,加上征地和赔偿菜园村居民的开支约20亿港元,整项工程所需接近700亿港元,即每位香港市民平均需要承担约1万港元。这比政府在2008年初公布395亿港元造价增加了差不多一倍…

港府则认为这些投资能获得丰厚的收益:港人可5小时到武汉和厦门,8小时到上海,到北京也只需10小时。届时高铁将为香港带来庞大的经济效益,每年预计可为港人节省4000小时交通时间,50年的经济效益达850亿港元。这还未计算旅游和投资的收益…

 

香港高铁的十年纠结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后,香港主动同广东商讨合作问题;

·2005年9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广州至深圳段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5年12月18日,广深港高铁正式动工兴建。但广州和深圳工程建设相继启动之时,香港高铁项目审议却在内部一拖再拖;

·2009年10月20日,香港行政会议通过了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的项目方案。高铁香港段的造价已由最初估价的170亿元上升到537亿元;

·2009年12月18日,香港立法院财委会经过一轮会议后,押后拨款讨论;

·2010年1月8日,香港立法院财委会举行6小时会议,依然未能表决;

·2010年1月15日,香港立法院财委会财委会再举行约6小时会议,仍未表决;

·2010年1月16日,香港立法院财委会财委会会议历时约9个半小时,终通过拨款; [详细]

深层问题:环保、公平、身份

香港过去因大型基建工程而触发争议屡见不鲜,但这次高铁风波的性质与过去却截然不同,更触及到了香港的深层次矛盾…

矛盾一:促进经济发展vs保护生活方式

传统上,香港推崇发展大于保育,认同集体利益优于个人利益,少数应服从多数,不少人认为为了香港的发展,为了兴建高铁与内地接轨,牺牲菜园村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香港经过数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早已进入后物质时代,发展不再是硬道理,社会开始讲求尊重土地与人民的感情。可惜,在高铁事件中,政府抱持的仍是金钱赔偿可解决一切的思维,即使民间提出中间落墨的方案,例如要求容许菜园村村民集体搬迁,以让其继续务农,政府仍是一口拒绝,错失一个平衡发展与保育的大好机会…

 

矛盾二:对所有人有利vs对富人有利

高铁跟飞机性质不同,是更大量容量和更密集的集体运输工具。它带动不是改变实体模式,而是土地的交换价值。从台湾经验,高铁换来的是本地飞机航班没落,及车站土地价值急升。地产最重要莫过于土地,国内大城市不是土地资源贫乏,像深圳未利用土地仅占全市总面积的2.23%,就是昂贵,近日土地拍卖价值屡创新高。高铁以”同城化”方法,扩大城市的范围,使二线城市纳入发展范围…

 

矛盾三:连通大陆vs保护香港身份

反高铁的活跃分子发动的,是一场一方面要保卫香港身份;另方面要重塑香港价值的两面战。九七後香港以令人胆战心惊的速度向大陆靠拢和归属,香港仍然保有它的法治与自由,但随着它对大陆经济近乎病态性的倚赖,两地的文化差异正在不断缩小,而香港独特的文化身份也变得岌岌可危。作为一个象徵,没有甚麽比将香港与深圳和广州串联成一个紧凑整体的高铁,更有力、更戏剧性地把香港“只是另一个大陆城市”的身份彰显出来…

 

支持者PK反对者

支持者许子东:反高铁的人被忽悠了

其实这条路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大家都忽略,我不知道是有意忽略呢,还是故意不谈。就是说这条路如果像现在计划的要修的话,香港市中心到深圳是14分钟。你知道现在在香港市中心啊,你到深圳不管你走火车,巴士,甚至你两地车牌,都要一个多小时。

一个香港80后:我为什么要反对高铁?

这高铁的造价高达668亿,即每公里造价是25亿。我不同意这么高而且不合理的造价; 政府完全没做好铁路工程研究和资询公众的工作,就急的告诉我们这高铁有多高的回报。香港政府在前面很多基建已经有高估用量的前科了 …

争议过后,双方都应该进行反思

传统上,香港推崇发展大于保育,认同集体利益优于个人利益,少数应服从多数,不少人认为为了香港的发展,为了兴建高铁与内地接轨,牺牲菜园村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香港经过数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早已进入后物质时代,发展不再是硬道理,社会开始讲求尊重土地与人民的感情…

事后反思:经济、政治、文化

尽管香港立法上周六最终通过了669亿港元高速铁路预算,但高铁风波背后的多重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值得反思。

经济:对金融地产畸形依赖造成不平衡

这还反映出温家宝总理所说的香港深层次矛盾。就是香港现在看不到它的前途在哪里。怎么讲呢?香港回归以来一直延续着港英的某种经济倾向,即发展金融跟地产,但这两个行业都不是能够制造大量就业机会的行业,地产业的发达甚至意味着别的产业完蛋,地价贵嘛。由于这两个行业当道,社会上贫富差距就会厉害。过去港英时代贫富差距也很大,但那时候一般人会有个感觉,我虽然穷但我有机会,能爬得上去。现在因为这两种产业当道,这个差距在拉大,开始觉得无论如何也上不去…

 

政治:决策透明与公众知情权

事件反映政府只以「救火队」的心态处理这次谘询,以为最主要的战场是立法会,花尽力气游说立法会议员支持,以为只要获得建制派背书就可以平安过关,懒理公众是否认同。政府多番拒绝与公专联公开辩论,不但失去了向公众解释事件的机会,更令人质疑政府是否有意隐瞒,害怕对质。政府若不放弃这种「只顾议会,懒理民间」的心态,日后只会再次碰壁…

 

文化:公民社会的成长

支持和反对的各自出招,即使不是希望说服对方,至少是希望能够表达。这让人看到香港社会渐渐往前走的一面。因为从天星码头只有年轻的反对者们单薄的声音,以及个别团体激烈的街头抗争的行动,到现在能够展开积极热烈的社会讨论,不管是在媒体舆论上,还是在立法会内,甚至是在街头上,参与的团体越多,民众越多,看到的不是乱像,而是香港社会向着公民社会迈进的希望…

 

调查

1.你怎样看待一些香港人反对建高铁
很理解
难以理解
说不清楚
2.你认为他们反对建高铁主要原因是?
保护环境和传统生活方式
经济收益的不平衡
造价太高
政府决策不透明
其他
3.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
一般
很差
用户信息  
学历  
 
   

拆迁、高房价、经济发展、穷人与富人、农村生活方式——看看香港反高铁事件的这些关键词,哪怕你不是香港人,是不是也好熟悉?

   
 

凤凰网资讯中心 | 编辑:陈芳 张恒 彭远文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往期自由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