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
章仁彪,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1994在德国鲁尔大学做访问学者主修哲学解释学。现任同济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兼任校高教所所长、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指委委员、《2020中国教育发展纲要》起草特邀专家、上海市哲学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高教评估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时间:2007年11月17日
1.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大家早上好。上海在“文革”前几乎贡献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汪道涵当市长的时候,听说上海需要留一点钱搞建设,美国有一个代表到北京再到上海,他说怎么看来看去还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样子,典型上海的标志一直都是外滩。上海社科院的同志说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当然北京要发展快了。美国人就问了,北京是文化城市、政治城市,怎么有钱可以搞城市建设,为什么上海是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没有钱搞自己的城市建设呢?所以汪道涵跟当时的中央领导谈,能不能给上海留一点财政收入,以进行城市的城市改造,否则上海(上世纪)三十年代建起的远东第一楼等等,始终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上海最高的建筑。中央后来同意,说可以从增长的钱里留出一部分作为城市建设的钱,汪道涵说能不能再多一点,答复说那怎么行。当时上海贡献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但是现在广东已经是第一位了,山东也超过了上海。
很高兴来到广东,广东也是中国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化的典范。今天讲到城市化,我又加了一个标题,《城市化的变迁:从地理-物理空间到文化-心理空间》。在奥一网上,我跟网友们也交流过这个问题。1998年,上海经过两轮小平的南巡之后,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上海开始注意到建设基本框架奠定城市之后,下一步的任务是什么?说是建管并重、重在管理。
我在同济大学组织了城市规划、法律等方面的人一起来,城市管理怎么来做,这是一个大问题。我跟城规学院的教授、博士们谈,城市管理先要怎么界定。那些朋友说很简单,城市管理我们只能说是物质的空间,城规就是讲地理空间、物质空间,不能说其他。但是我认为,城市管理绝对不仅仅是这样的,它应该有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的背景。我跟他们发生了第一场争议就是这样,我认为城市管理不仅仅是城市规划者参与,还应该有管理者参与。
我们搞人文社会科学的知道,历史是我们的基本功。对于历史,我们更重要观察的是时间纬度。我们的生命跟时间联系在一起,人的自然生命据说是120年,在宇宙间也是短暂的一瞬,历史时间,是我们的生命重要一部分。马克思说,自由时间是人们创造性的时间,但是我们对空间似乎忽略了。我认为今天全球化的时代,空间给了人们新的思考,是不是空间就贬值了?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背景,那么全球化是不是仅仅是空间的概念?难道现代化就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吗?我说,这也许是一个真实的谎言,实际上这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
我一直在强调,现在我们社会研究等等还要关注空间的问题,不能光讲时间,所以这是我的题目。做一个解题,我提出三大空间。
城市何以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来自亚里士多德,他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我们现在是城市人,不管是新城市人还是老城市人,城市的特点恰恰是移民,没有移民就没有城市的今天,城市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
但是城市是否就是自然而然等于生活更美好呢?某种意义也是对的。人类自古以来都有一个美好的城市梦,留在城市是为了生活更好。城市,某种意义上是文明的一个代名词。不管怎样,城市尽管有那样这样的问题,但是,确实是高于农业文明的发展阶段,高于乡村文明的一个发展阶段。城市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特别是中国的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还有户口的管治下。中国的汉朝就有了户口的管治。成为一个城里人,是所有乡村乡民的共同愿望。
今天城市化进程浩浩荡荡,横扫华夏,上亿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寻觅生计于其间。我说城市的确成为美好生活的象征,成为亿万农民奔小康的首选之地,可是进了城的农民们会发现,打工者的城市梦,并不是美轮美奂的,这里的辛酸苦辣更厉害,这里还有希望与失望的轮回。现代社会调查表明,城市人并不觉得城市就等于生活的美好。但是世博会为什么有这样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不是乡村让生活不美好,乡村就等于糟糕呢?不是这样的。
回到世博会的口号,能够获得人心,获得人们的支持,恰恰并不是简单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把这句话翻译成英语的话,和世博会本身的口号是不一样的,“只有更好的城市,才会有更好的生活”,这就包含着一个意思:目前的城市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当然包括城市病。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