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彻查上海塌楼不可回避质量悬疑
6月27日清晨5时30分左右,上海闵行区一栋在建的13层住宅楼连根拔起、整体倾覆,造成一名装修工人死亡。目前,该楼盘及附近135户小区居民被疏散,进入临时安置点。近400名倒塌大楼的准业主提出赔偿等要求,开发商暂未露面。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成立联合调查小组,彻查事故原因,依法公开严肃处理。政府承诺,将听取业主意见出台解决方案,保障购房者权益。
这栋临近河边的高档住宅楼本是期房,售价昂贵,均价超过每平米1.2万元。它在交付入住前夕倒掉,即便有1人遇难,可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业主们动辄逾百万的不动产就这样倾覆在地,除了造成一种莫可名状的荒诞感外,调查事故的前因后果就成了事件的焦点所在。此外,小区的其他楼盘是否也存在类似隐患,都需要给出答案,从而将塌楼事故的影响扩大化。
上海已召集13位地质、水利、结构等方面专家为事故调查提供技术支持。两天来,楼房倒塌的成因吸引了各种身份的研讨者,大家都自动来解谜,网络上呈现了源自各个角度的分析和解释。即使有专家表示,地质问题是塌楼的主因,但这个说法与事实出入太大,明显缺乏说服力。究竟是不可抗的天灾,还是潜规则布设的人祸,调查的定性将直接决定政府处置事件的声誉。
若论这栋昂贵楼宇的倒掉,确实需要在种种因果关系中理清头绪。它确实建造在临河的流沙地质上,因此要求具有牢固的地基。在建筑技术发达的今天,建设符合这样标准的住宅地基应该不属于高科技的难题。并且此地的地质情况尽人皆知,勘探和设计上的应对措施也都是业内的常规。再说塌楼已将底部的状况暴露在那,这些都让人深信:实事求是地给出楼房倒塌的原因,绝非人力不可及。
不过这种基于推理的信心或许太乐观,似乎不能忽略实际情况。媒体报道,塌楼的开发商资质很可能在五年前就过期,而它却能够一直在建楼卖楼。从理论上讲,住宅开发从买地、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发售,都处在主管部门的管理下。一栋房屋从图纸到最终落成,其间的全部过程都与行政审核密切相连。如此说来,将塌楼归罪于自然的不可控因素,从逻辑上难以说通。
上海市委书记和市长都批示要严查事故原因,自然地,彻查事故的质量问题是调查组无可回避的必选项。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地质条件,以及因此引发的建设上的特殊性,都不是可以降低建筑质量的理由。如果认为地质状况不可抗或不可控,恐怕就要解释当初在此批地的可行性。换言之,一定要有人为塌楼负责,对塌楼的鉴定是为了更清晰地界定责任人,而不是让他们借机隐身。
塌楼事件制造并汇集了多种诉求。准业主们希望获得满意的利益补偿,其周围楼宇的业主希望免遭类似的威胁,公众则希望唯一的亡者得到尽责的善后,同时期待塌楼的教训能得到正视。而要实现这全部诉求,一份详尽的、全面及公正的质量报告是必不可少的。这份质量总结应当是独立的,在善后事宜中为弥补正当利益作出指引,不该因其他利益的算计而变得虚与委蛇。
一座住宅楼竟以这种下场终结,它的底部脆弱得可怕,主体坚固得可笑(据说倒地后很多窗户玻璃都没有碎)。它尚未出生,就已经死亡——— 尚未交付,它的使用寿命还没有开始计算。网民评价这些现象时的心态值得一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没有愤怒,不约而同地表现出调侃和戏谑。眼见着起高楼,眼见着楼塌了。关乎人命的建筑以令人惊诧的方式毁坏,建筑的品质到了需要挽救的地步。矛盾在于,解决急迫的质量问题,从来不缺乏技术,而是需要涤荡质量被孤悬的氛围。
作者:
朱兰春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