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柏杨:新闻制造者
2007年09月11日 11:20新世纪周刊投票数: 顶一下  【

柏杨书热

印行九辑36册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2006~2007年中国大陆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它是1985年“台湾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从1983年到1993年按期出刊,总共72册。

作为第一部官修的编年体通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君臣事迹、历代兴衰为主,以期给帝王镜鉴。这套被梁启超称为“帝王教科书”的繁卷,无论对帝王还是对百姓,都更像“天书”。

以帝王称谓为例,多少人知道“孝钦慈禧端佑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天兴经显皇后”就是慈禧?柏杨白话的经典之一就是,把那些修饰成分全都抛却,用最简单的人名准确地直指每一个人。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从2006年7月至2007年3月,8个月出齐全套36部,取得可观的市场销量。

20年前

中国人熟知柏杨,源于20年前一本《丑陋的中国人》。

这是柏杨对华人世界最具警醒作用的作品,他说中国人之所以“丑陋”,是因为被“千年酱缸”酱成了“干屎橛”。

在20世纪80年代的海峡两岸,这种论调太过惊世骇俗——“由于长期的专制封建社会制度斫丧,中国人在这个酱缸里酱得太久,我们的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酱缸的污染,跳不出酱缸的范围……一切行为价值,都以酱缸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标准为标准”。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季伦评论说:柏杨的文化批评,尽管对于中国文化批判得不遗余力,但其立足点显然可归为“感时忧国”的传统。正是基于这一点,港台及海外华人在最短的时间里结束了这次大脑的震荡,并在最早的时间里接受了柏杨对于丑陋的批判。

尽管如此,台湾还是有人骂柏杨是“恨自己同胞的蟊贼”。

大陆对于柏杨的接受也经过了几番阵痛——1991年,《解放日报》发表文章批判柏杨。同年,他的故乡河南辉县拆除了3年前为他树起的一座高大胸像。

《丑陋的中国人》最初是通过民间渠道从香港进入大陆。短暂的批评过后,马上掀起一股“柏杨热”。极力的推崇致使在随后的一些社会风波中柏杨被视为祸首。当时《光明日报》发表社论《中国人有能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社论称:“夜郎自大、闭关锁国曾使我们自食苦果,固然不足取;但是,枉自菲薄、自惭形秽、津津乐道中国人的所谓劣根性,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除了使人们悲观失望、自暴自弃之外,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在这次严厉抨击之后,书被全面查禁。

正因为他还说了:“鸦片战争是外来文化横的切入,对中国人来说,固然是一次‘国耻纪念’,但从另一角度看,也未尝不是一次大的觉醒。”于是在批判全盘西化的时期,声讨其“鼓吹民族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感谢帝国主义的侵略……”之声此起彼伏。

柏杨对国民性既打脸又揭短的作法,使人们突然间对酱缸之说无法接受,在更多的中国人心中,中国传统文化只能与“优秀”一词搭配成偏正词组。

 

   编辑: 李新爱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