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柏杨:新闻制造者
2007年09月11日 11:20新世纪周刊投票数: 顶一下  【

去年岁暮那把火

柏杨文物馆落成,台岛媒体争相报道。应该说,这不是一个新闻的开始。正相反,这是另一个新闻事件的完满续编。

2006年岁暮,柏杨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57箱文物的消息,给整个台湾社会带来一场震动。尤其在文化界,指责、质疑、赞同,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反对者声色俱厉地把电话打到他的家中:柏杨你吃台湾的米、喝台湾的水50多年,现在怎么可以把东西捐给大陆,让“文化资产外流,你像话吗?!”

台湾文化界在对柏杨的文化资产没能全部留在台湾表示遗憾的同时亦有反省和举措。柏杨的创作生涯始于台湾,他自小说、杂文开始的文学生命和人权斗争与台湾民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跨越和见证了台湾的不同时代。

台湾“文建会(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曾于2006年11月初到荣民总医院看望病榻上的柏杨,并表示了在绿岛设置柏杨文学馆的意愿,希望柏杨手稿能留在台湾。但基于台湾“文建会”7年换了4任主席,文学馆筹备7年换了6个筹备馆长的乱象,柏杨张香华夫妇还是觉得把作品送到大陆比较安心。张香华公开了他们的想法,并希望台湾媒体“不要抱着狭隘心态看此事”。

在位于台北新店半山那处能够遥瞰台北市全景的柏杨家里,2006年12月15日上午举行了一场简朴隆重的捐赠仪式。从北京飞到台北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前副馆长周明代表中国现代文学馆接受柏杨的捐赠。

此前两天,87岁的柏杨还卧病在医院。张香华考虑到在医院举行仪式,镁光灯的闪烁会打破医院的安静,所以就在12日那天,把柏杨接回了家。图片资料显示,当时柏杨还插着鼻胃管,身形消瘦,但精神矍铄。

柏杨20年的好友周明代表现代文学馆致词说,“此举乃柏杨先生的义举和善举,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并表示“这些宝贵的资料虽然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所珍藏,但它将为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所共享”。

出席捐赠仪式并与柏杨夫妇有着多年友情和长期出版合作关系的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王荣文说:“柏杨的部分手稿捐赠到北京是好事。柏杨喜欢反复修改文稿,故从他的手稿中可以看出他思考的历程,共享中华文化的资源是有意义的。”

2007年8月底,来北京参加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的王荣文再次谈及此事,认为“这件事唤起台湾整个社会对作家手稿文物的重视,特别是在未来数字化的时代作家手稿的保存和共享”。

“让全球华人共享,这是在我赴台之前文学馆领导层集体决定的。”周明告诉《新世纪周刊》,“台湾报纸非常喜欢两岸分享这句话,很多媒体做了转载。”

周明清楚地记得12月21日他们一行要回大陆时,到柏杨的床前辞行的情景。

柏杨对张香华说:“我要起来和他说话。”张香华劝他:“周明忙得很哪,外面又下着雨,他还有好些事。”

“不行,我要和他说话。”在柏杨的坚持下,他被扶起来穿衣戴帽、围好围巾、插着鼻胃管、全副武装地坐着轮椅出现在客厅。

柏杨说:“这件事是一种缘分,我是不动摇的。希望大陆的同胞多来台湾走走,能对台湾增加好印象;希望台湾人也多到大陆看看,增加对大陆的好印象。慢慢地融合,了解了就好了。等我病好了,我还想回大陆呢。”

回忆至此,周明起身去翻一本使用经年的电话号码本,因为已经断裂成几沓,所以他为了找到扉页而翻了很久。“柏老送我出门时说了一句话,我非常感动,他说:‘周明,我给大陆的这些东西,不是人情,这是友情,而友情是要永远存在下去的。’我一出门就记了下来,当时手边只有这个电话本。”

柏杨捐赠的11742件文献文物于2007年2月7日入藏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正式宣布成立“柏杨研究中心”筹备小组,拟邀请大陆、台港澳及海外研究学者参加该中心的工作。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说:“这批文献文物虽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珍藏,但对所有研究柏杨的人都是开放的。”

 

   编辑: 李新爱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