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十年罕见“从紧” 中国民生将如何?
2007年12月07日 09:06新京报 】 【打印

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关经济转型无关阴谋

[ 社论 ]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这是继1993年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后,再次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且取消“适度”二字,说明决策层对于经济过热的严重担忧。从2004年以来,我国虽然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入加息周期,但并没有解决经济过热的问题,这也是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转向“从紧”的重要原因。

此次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不仅仅意味着中国经济周期的变动,而是中国货币政策、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大变化的明确信号。此次调整有关中国经济的转型,而无关货币阴谋。

这次的紧缩型宏观调控与前两次有本质区别。从表面上看,此次的宏观调整似乎属于未雨绸缪,全年4.5%左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今年前三季度25.7%的固定资产投资额,18%左右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比起1988、1993年都下降了近一半左右。此时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显然是因为出现了新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从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套使用不同,此次稳健的货币政策与从紧的货币政策并行,说明问题主要出在货币方面,而不是政府投资等方面。由此,政策的着力点也不再是财政政策而是货币政策。

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只有对货币体制进行彻底改革,才能解决我国经济的周期性痉挛症。众所周知,从1994年实行汇率体制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以来,虽然名义上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政策,但实际上以盯住美元为主,使汇率丧失了主动调节的控制权。随着低息美元的泛滥,人民币流动性无法扼制,货币无法反映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只要资本市场、企业投资稍有增加,经济热度就急速蹿升。目前CPI的结构性上升被许多人视为一轮新的经济过热周期爆发的象征。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新京报社论   编辑: 吴飞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