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自行火炮:70-1式自行榴弹炮研发揭秘
2009年09月16日 11:56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自行火炮]

(四)简约而不简单

尽管70-1炮是现有装甲车加现有地面榴弹炮的结合体,其技术含量当然不能与美国的M109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苏联的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相比,但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其实70一l炮是简约而不简单。

一是该型自行榴弹的研制是我国发展特色装备的一次成功探索。该炮的研制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当时我军装甲兵部队装备的牵引式榴弹炮,是我军主流的压制火炮,射击精度高、压制能力强,其主要不足是机动能力较差:公路机动速度(每小时五六十千米)尚可跟上坦克,但越野机动速度只有每小时10千米左右,在水网稻田地区就更难机动;牵引车挂上火炮后车炮全长达十几米,在弯多路急的地区机动十分不便,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装甲机械化部队机动作战能力的提高。为缓解装甲兵部队迫切需要自行火炮的燃眉之急,军方高层把该炮研制的着力点,放在解决装甲兵部队的压制火炮越野能力差和射击时炮位暴露这两大关键问题上。事实上,用现役装甲车装上地面压制火炮组合成自行火炮,技术成熟、研制周期短(仅1年多时间部队就开始试用样炮了)、研制费用少,见效快,而要重新研制专用的自行榴弹炮,不仅周期长、投入大,而且研制的风险也相当大。不求最好,但求够用,成为该炮研制的一个突出的亮点。它的研发既没有照搬苏联的模式,也没有照搬美军的研制思路,而是结合我国国情、军情,以较小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队属炮兵与坦克同步机动的问题,目标定得实实在在,是我国发展特色装备的一次十分有益的探索。当然,由于63装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该炮经过一轮“召回”的波折,这又另当别论。

二是在现有装甲输送车底盘基础上发展自行榴弹炮,底盘通用性好,便于装甲兵部队实施装备保障。该炮研制的另一个亮点,就是装甲底盘与部队现装备的装甲输送车相同,便于部队实施装备保障。装甲装备保障其实十分复杂,不仅要有懂技术、会修理的保障人员,而且还得具备修理设备、器材、工间等保障条件。70—1炮用的就是63一l装底盘,器材、设备大部分也通用,部队的保障人员基本不用培训就能胜任对该炮的维修保障工作。这样的装备当然深受部队欢迎。

三是“中华第一自行火炮”的战技性能上了一个台阶。虽说该炮比不上美、苏专门发展的自行榴弹炮,但它与普通的牵引式榴弹炮相比,战技性能还是提高了一大步。首先是该炮实现了走打一体化,能够紧随坦克机动和实施及时的火力支援。该炮是车、炮、弹一体化的高效能装甲化炮兵武器系统,机动能力强、防护性好,说打就打、说走就走,到了就打、打了就走,特别是能在复杂地形上紧随坦克快速机动,行军战斗转换时间很短,能够实时支援坦克战斗。而牵引式榴弹炮射击时,需要完成摘炮挂炮、推炮拉炮,开大架收火炮,炮班人员上车下车,从炮车上把弹药卸下,堆码炮弹等一系列战术动作,最要命的是在复杂地形上老是“掉队”,当坦克最需要火力支援时它还在后面像蜗牛一样的慢慢爬行。其次是炮班人员大大减少。牵引式榴弹炮至少需要七八个炮手,而70一l炮的车、炮、弹都集成在一个装甲作战平台内,火炮的操作大大简化,因此,乘员减少到5人,省了好几个“吃皇粮”的指标。第三是炮车既是射击平台,也是良好的装甲防护“掩体”。63一l装原本就可以有效防护炮弹破片和枪弹,变型为炮车后,战斗室虽为敞开式,但在其上方加装了装甲围板,为炮手提供了良好的装甲防护,使火炮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第四是该炮采用了结构简洁的炮梁固定方式,火炮上车后的结构与原炮基本相同,射击操作也没有多少变化,用惯了牵引式榴弹炮的炮手很容易掌握。而炮塔式的自行火炮结构就复杂多了,不经专门训练难以掌握。

总之,70一1型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紧贴部队急需,立足国内成熟技术,战技指标确定合理,研制周期较短,操作简便,便于保障,不失为一款特色鲜明、价廉物美、简洁实用的自行火炮。(孔凡清 蒋言)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