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自行火炮:70-1式自行榴弹炮研发揭秘
2009年09月16日 11:56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自行火炮]

(二)现成的装甲输送车底盘加上个现成的榴弹炮

从外形上看,70—1炮的特征非常明显——现成的装甲输送车底盘后部安装了1门敞开式(无炮塔)结构的122毫米榴弹炮。这种外形设计,不仅在国产装甲装备中是独树一帜,而且在国外研制的自行榴弹炮中也难觅其踪迹,相信广大读者肯定不会犯“指鹿为马”的错误,将它与坦克混为一谈。

该炮的总体结构保持了原63一l装的特色,该车的装甲车体、动力室、传动室、驾驶室和副驾驶室以及车(班)长位置,与63—1装别无二致。该车变型后的主要特点,就是将原63—1装车体后部的载员室改为安装榴弹炮和存放弹药的战斗室。为安装火炮,战斗室顶甲板被拉开了一个大“豁口”,设计成敞开式结构;为加强对露身射击乘员的防护,在战斗室两侧和后部的垂直装甲板上,加装了1个高100毫米的半围式装甲围板。

由于该车采用了敞开式的战斗室结构,为在行军时给乘员遮风、挡雨、防尘,科研人员特意在该炮的战斗室顶部设计了一个可折叠的桁架篷布结构的活动斗篷,行军时将桁架拉向前方,与火炮的防盾扣紧,两侧用布带在车体的固定环上系紧,形成防雨、防尘篷顶,篷布两侧留有观察窗;进入阵地后,松开斗篷的所有固定,将桁架倒向车后,篷布自然折叠在一起,以便于乘员进行火炮的射击操作和观察。

该炮乘员为5名,包括驾驶员、车(班)长和位于战斗室的3名炮手。各乘员的分布是这样的:车(班)长位于驾驶员后边,负责指挥全班的训练和战斗,车辆行进中用电台与炮兵连保持通信联络,到达阵地后则改用有线电话接收炮兵营、连的射击口令;副班长兼瞄准手位于火炮左侧,负责瞄准和发射,操作方向机和通过辅助手轮操作高低机;一炮手在火炮右侧,负责开、闭炮闩,操作射角装定器和高低机,射击时报告火炮的后坐长度;二炮手,行军时坐在后门座椅上,战斗时负责将弹丸和药简送入炮膛,发射首发炮弹和处理发射后的药筒;驾驶员兼三炮手负责驾驶、维护和管理车辆,进入阵地后负责装定引信、传递弹丸和药筒。炮车内设置了7个座椅,除供5名乘员乘坐外,还有2个座位,1个设在原63—1装的副驾驶室,另1个设在车(班)长后面,供参谋或通信班人员搭乘时使用。

该型自行榴弹炮的主要武器系统,是1门国产的54—2式122毫米榴弹炮。该炮最显著的特点是火炮身管较短,驻退机、复进机并列安装在身管的上下方。火炮采用了直接固定在车体上的安装方式,即用一个粗大的钢梁作为火炮的炮座(炮梁由特种钢板组合焊接而成,两端与车体侧斜甲板、水平甲板及垂直甲板焊成一体,使炮座与装甲车浑然一体,用装甲车的钢铁之躯来支撑火炮并承受火炮的巨大后坐力),火炮通过一个活动球形座装在炮梁上,这样既能牢固的支撑火炮,又可以保障火炮在一定的方向角度内进行火力机动(该炮的方向射界达左右22.5度,与原地面炮的方向射角基本相同)。火炮的中心位置位于车辆纵轴线上,保持了车辆的平衡性;摇架、炮身、炮尾、炮闩、驻退机和复进机等均与54—2式122毫米榴弹炮相同,只做了些小的改进,如主瞄准具处加装了夜间照明灯,以便于炮手实施夜间瞄准(原炮无此装置);两侧防盾上留出了直瞄镜孔和轻机枪射击孔等。另外,当炮车停在较小坡度(2.5度以下)的坡面上时,为使火炮保持水平,炮手可通过2个球头螺栓调整位于炮梁中央的球型活动炮座,将火炮调到水平状态(遇2.5度以上的坡面时,则需要调整炮车位置)。

该炮共携带分装式杀伤爆破榴弹40发。笔者在介绍自行迫击炮时曾提到,炮兵通常采用分装式弹药(弹丸与药简分别装填),药简内的药包很容易因受潮而失效,因此,炮兵弹药对防潮、防尘等要求很高。为此,该炮与自行迫击炮一样,也给随车携行的弹药设计了一个舒适和安全的“家”——战斗室底部甲板上安装了2个弹丸箱和2个药筒箱,共存放弹丸和药筒各28发,其余12发放在车内其他地方。弹药箱内部和顶盖外部均装有橡胶减振装置,既防潮,防尘又防震,弹药箱还可以一物两用,既是弹药容器又可作为炮手操炮的平台。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