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竞争:人类第一次太空出舱活动回顾(组图)
2008年09月26日 16:04中国经济网 】 【打印

出舱活动舱门的设计

在“双子星座”号的改进过程中,它曾一度被设计成有2个舱门——2名航天员每人1个——作为进出船舱的第一选择。设计成2个舱门的最初目的,是为在发射架上或者在上升或下降到18275米高度时进行紧急弹射之用。在15230米的高度时,降落伞的展开系统才能启动,假如降落伞没能展开,航天员可以启动弹射系统。在发射时,大力神II型火箭的性能监控主要集中在2个故障探测系统(具备冗余能力)上,以便在故障发生时,航天员能够有时间打开舱门,启动弹射系统。据测试,大力神火箭的非爆炸性的推进器有可能会燃烧,但是不会剧烈爆炸,航天员可以在飞行器遭到破坏之前迅速做出反应——启动逃逸系统。舱门要能够在发射时动力最大的情况下打开,并在航天员被弹离座位时保持打开状态。在一次无人乘坐的地面测试中,航天员约翰·扬(John Young)就曾亲眼目睹了舱门打开系统与弹射逃逸系统未能联动工作的情景,弹射座椅撞过舱门直冲出来,扬说,这会让航天员经历“强烈而短暂的头疼”。

在出舱活动时,这个舱门要手动进行开关,并且与弹射系统相分离,直到航天员重新回到船舱。在“双子星座”3号之后,在弹射控制系统中又加入了一个安全栓,以避免意外操作。1964年上半年,在KC-135飞机零重力飞行过程中进行的模拟试验表明,舱门最后10~15厘米的空隙必须手动关闭。因此,又增加了一个系索系统,其目的是便于任何一个航天员在身着航天服的情况下进行操作。覆盖弹射座椅的D形环尺寸被缩小了,目的是为了使它与座位齐平,以免对出舱活动操作造成障碍。舱门操作机构控制杆的尺寸也缩小了,因为测试表明,它有可能在航天员进入船舱时破坏航天员面窗。

舱门设计必须保证在完成每次出舱活动、关闭舱门之后,船舱具有良好的密闭性,这样才能保证航天员在后面的飞行及再入返回和着陆阶段得到压力和热防护方面的安全保证。舱门两侧的栋梁均为1.9厘米宽,深1.27厘米的沟槽,它们是在严格监测之下生产出来的,以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并能经受多次开关操作。

在上篇中我们简要回顾了苏美两国的科研工作者对于太空出舱的大胆设想以及他们为了这一设想的实现所做出的艰辛努力。在下篇里,我们将着重介绍出舱航天服的设计和对于两种出舱方式的思考,并泼墨记录前苏联史上第一次同时也是人类史上的第一次太空出舱全过程。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唐毓瑨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新闻图片花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