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竞争:人类第一次太空出舱活动回顾(组图)
2008年09月26日 16:04中国经济网 】 【打印

太空生活

大胆设想 小心求证

1961年,当人类乘坐航天器完成首次太空飞行时,并没有进行出舱活动的计划,无论是美国的“水星”号还是前苏联的“东方”号,在最初设计时都不具备在飞行中打开舱门的能力。

发射时,“东方”号上唯一的一名航天员被固定在航天器弹射座椅上,这一座椅的用途是在着陆的最后阶段,确保航天员靠降落伞着陆。由于在航天器上,舱门位于航天员顶部或顶部靠后的位置,因此航天员不可能从座位上够到舱门。更重要的是,这个舱门只是一个用于弹射进的爆炸型舱门,安装了弹射座椅后,飞船座舱内只有极小的空间供航天员走动。实际上,在飞行期间,他只能在座位上空极小的范围内漂浮。还有,航天服是由高空飞行机组的压力服改制而成的,并不适合在真空中进行长时间的出舱活动。而且,对于一名航天员来讲,离开飞船或地面摇控监测器的监控,而单独进行出舱活动,也确实存在安全问题。科罗廖夫和他的研究团队等不及研制出“联盟”号飞船,便匆忙地把原来只能容纳1人的“东方”号飞船改装成可以容纳多人的飞行器,它的功能虽有所增加,但仍无法进行出舱活动。

美国的“水星”号飞船也不具备进行出舱活动的能力,因为飞船实在太小了(可以说,航天员不是走进飞船,而是钻到里面去!)。舱门同样不是为在轨道中可开启而专门设计的,航天服也是从美国军用飞机上使用的压力服改制而成的。由于已经有了“阿波罗”号的设想,他们决定中止“水星”号计划,转而研究新的具备出舱活动能力、能够进行长时间飞行,以及空间交会和对接的“双子星座”号飞船。

除了舱门和压力服以外,另一个问题也必须引进重视,即:一旦航天器发生泄露,造成空气流失和内部压力降低,生命保障系统应能够提供空气、维持安全压力,以确保航天员能够身着航天服继续作业,以及应付在此情形下逐步增高的温度和湿度。生命保障系统还应该在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之后向舱内补充空气,如果可能的话,还应能够保障航天员进行多次出舱活动。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唐毓瑨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新闻图片花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