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粟裕在淮海决战的日子里:强忍病痛指挥大歼灭战
2007年09月07日 15:2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投票数: 顶一下  【

12月18日,粟裕按照中央军委关于“你们围歼杜邱李各纵,提议整个就现阵地态势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的电示精神,抓住机遇,进行火线整军。他在蔡凹发出了《华野战字第十五号命令》,要求各纵队抓紧时间整理部队,整理组织,调派干部,补俘溶俘,完成各项战斗准备工作。针对部队连续作战、伤亡较大、干部缺编较多等问题,他要求各部队下决心压缩非战斗人员,将各级教导团(队)和各纵队、师、团机关干部大部调整充实到作战部队,并从地方动员一批干部和优秀青壮年参军参战,同时,大胆提拔一批干部,加强作战部队的组织指挥。另外,还要加强对敌军被俘人员的教育改造,将大批俘虏士兵补入战斗部队,表现较好的,还当了连队骨干。这样,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开始时有36.9万人,战役中伤亡10.5万人,到战役结束时增加到55.1万人。

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后,由于战线迅速西移,部队调动频繁,粮食和物资供应遇到了困难。粟裕及时致电中央军委和总前委,要求召开联合支前会议,予以统筹解决。中央军委和总前委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在徐州召开了联合支前会议,分工协作,较好地解决了粮食、物资供应等问题。广大解放区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出动大小车88.1万辆、担架22.6万副、扁担35.5万副、船8539只、牲畜76.7万头,把数量庞大的粮食、弹药等物资及时运到前线,使华野各部粮、弹充足。过年时,每人还慰问一斤猪肉、五包香烟等,改善伙食。官兵个个身强力壮,精神饱满,为最后歼灭杜聿明集团,夺取淮海战役全胜,乃至后来的渡江作战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按照中央军委关于“向杜、邱、李连续不断地进行政治攻势”的电示和淮海战役总前委的要求,粟裕采用“攻心为上”的战术,严令各部:“对敌军政治工作要特别重视。军事不打,打政治仗,要做出成绩。个别的摸进去散传单,火线喊话,写信、广播、派俘虏回去,进行瓦解工作。”他还主持华野前委研究制定了《华东人民解放军对自动携械来降者奖励标准》,规定了对自动携械来降者的安排和处理意见,标明所携各种枪械的具体奖励金额,予以公布。

12月中旬,天气骤变,雨雪交加,被困之敌缺乏粮弹,饥寒交迫,不得已宰杀军马,甚至连树皮、马皮都吃光了,士兵冻死饿死者日众。在粟裕等华野首长的组织指挥下,各参战部队通过广播喊话,发传单等各种形式,反复宣传广播《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和政治部拟制的喊话口号。各阵地前沿都竖起了不少巨幅标语、宣传牌和旗子,上面写着“放下武器一律优待”、“死守突围都是死路,投降才是生路”等各种口号,字大鲜明,使敌人能看得清清楚楚;还在我军阵地前沿插上路标,指明敌人投降方法和路线。每到天黑之后,我军各部就组成对敌喊话小组,轮流到阵地前沿喊话,讲明形势,宣传我军的俘虏政策,告诉敌军官兵被围无援,拖下去只有被冻死饿死打死,唯有投诚才有生路,投诚过来就给饭吃,给衣穿。有的部队还专门设立了“投诚官兵招待所”,把饭送到阵地前沿,喊话让敌军官兵来吃。就这样,在我军强大的政治攻势下,被困敌军大批向我军投诚,严重打击了敌人的士气。在华野发起总攻前的20天内,蒋军被毙伤、瓦解10多万人,为全歼杜聿明集团创造了有利条件。粟裕后来回忆说:“如果没有政治攻势,最后解决敌人不会这样快,我军的伤亡一定还要大些。证明攻心为上是正确的。”

1948年年底,杜聿明奉蒋介石之命,调整部署,企图分路突围,以求生路。粟裕抓住敌军频繁调动、局面混乱之机,报经中央军委和淮海战役总前委批准,于1949年1月2日在蔡凹发出了《华东野战军全歼杜聿明集团的命令》,要求各部“贯彻战役决心,乘敌人还未能得到充足粮食、弹药补给,且疲惫动摇恐慌之际,争取迅速解决该敌,全歼杜邱李匪部,以获淮海战役全胜”。并根据敌情变化,重新调整了部署,决定首歼较弱的李弥兵团残部,而后乘胜扩大战果,全歼邱清泉兵团。

   编辑: 胡楠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