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隐身无人机,如法国的“神经元”、俄罗斯的“鳐鱼”等均采用飞翼布局,图为英国“雷神”飞机模型。
隐身攻击机是夺取制空权的捷径
隐身技术首先运用于对地攻击,从技术上看是因为对地攻击领域引入隐身技术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隐身技术中最主要的是外形隐身技术,其对隐身效果的贡献率超过80%。但是外形隐身技术与具有高机动性的气动布局设计技术的融合却是个难题。而攻击机、轰炸机对速度、机动性等性能要求不高。以F-117为例,该机为了照顾隐身性能,损失了飞行速度、载弹量等众多技术指标,而这对战斗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单独追求隐身性,而达到较高的隐身水平相对容易。而在隐身攻击机和大型隐身轰炸机之间比较,较小的隐身攻击机则更容易实现。
从作战使用上看,隐身飞机是绕过争取制空权这一环节,而直接“制空于地”的快捷方法之一。实际上,制空权的争夺从来就没有被限定在空中。早期的空军理论家就主张歼敌于空中和毁敌于地面相结合,杜黑在《制空权》中提出:“要剥夺敌人的飞行器,就应在能找到它的任何地方,空中或地面,加以摧毁。”他甚至认为,就像消灭鸟类一样,“仅仅射下飞行中的全部鸟是不够的,还剩有鸟蛋和鸟窝。最有效的办法是有计划地摧毁鸟蛋和鸟窝……更好的办法是摧毁它的机场、供应基地和生产中心。”在战争中,各国军方也通过无数个战例验证了这一理论。这一点用在对付隐身机时同样重要,毕竟机场、机库以及地面上的飞机很难做到光学隐身。利用弹道导弹、战略巡航导弹攻击机场将是对付隐身飞机的有效办法,而更好的办法则是用隐身攻击机、轰炸机来完成这种任务,它们拥有更好的可重复使用性,可以把更多的载荷投放到目标上。
对于中国而言,航空工业水平距离美、俄等先进国家仍然有相当的差距,即便能够研制一种隐身战斗机,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在空战中获取技术优势。而对于中国空军而言,进攻性是这个军种的天然属性。在这种情况下,重点发展隐身攻击机,或许是一种在未来战争中快速获取制空权的有效方法。(长山)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长山
编辑:
金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