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印度尼西亚“帕拉帕-D”商业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变轨技术无助导弹突防
中国的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后,有一种观点认为,飞船的成功运行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大气层外机动技术(即变轨技术),而这一技术可以用于弹道导弹突防,亦即弹道导弹在大气层外主动规避拦截弹的拦截,所以中国已经掌握了对付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杀手锏。这一观点在中国的安全问题学者和大众中间普遍流行,相关说法也被西方媒体广泛转载和引用,造成了一定影响。
实际上,上述观点缺乏有力的依据。
笔者的推演如下:通常情况下,弹道导弹在中段飞行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弹道形状为抛物线,容易被拦截方预测,并将预测结果用于拦截。为了让防御方不易预测进攻导弹的位置,进攻方让导弹在大气层外变轨。为此,进攻导弹需要携带额外的发动机和燃料。结果,进攻导弹在不能减小其携带的核弹头和其他部件重量的情况下,只能损失一定射程。
攻防对抗开始后,为了实现突防,进攻弹头在重新进入大气层之前必须不断实施变轨,而这需要大量燃料,远远超出进攻导弹的运载能力。笔者的研究表明,进攻导弹难以维持这么长时间的机动。
另外,这一方案也会带来额外的负担。由于增加了一套变轨发动机系统,系统的复杂性大增加,而可靠性则锐减。再者,导弹为了突防,还会有隐身和诱饵等手段,而变轨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尾焰和加速度,则使真弹头成了目标群中最醒目的目标,让隐身等手段全都白废,反而导致弹头在不能变轨的时间段内变得极其脆弱。
综上所述,第一,太空机动变轨技术中国早已掌握,不需要利用神舟载人飞船或其他太空计划来开发这一技术。第二,太空机动变轨技术本身无助于提高中国弹道导弹的突防能力。“中国的太空计划会提高导弹突防能力”的说法,实际上是有损于中国国家利益的。危害之一是夸大了中国的军事实力,误导了公众;危害之二是赋予了中国载人航天以及其他和平利用太空计划本不具备的军事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太空合作,还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弹药。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相关新闻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