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 BACKGROUND 全身心投入救灾报道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不仅是中国媒体拼抢的新闻热点,同时也是外国媒体聚焦的重点。为了获取第一手的信息,一些西方记者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深入地挖掘有关灾情的一切信息。
徐竹萍是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制作人,地震发生后,她特意从华盛顿赶到了四川灾区做采访。在17日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她一直在关注堰塞湖是否会因北川地震而决口的问题,省政府的人告诉她,目前已经制订了疏导方案,人员如何转移也都有所计划。但“较真”的徐竹萍还是有不少问题要问:“什么时候转移呢?”“现在堰塞湖的情况怎么样?”“这一地区有不少堤坝,这些堤坝目前都安全吗?”“现在已经开始放水了吗?”
不停的提问,让人看得出她的执着。“我们有专门的小组在监控这些大坝,大坝建设时也考虑到了抗震性,有些已经放了水以减少危险。”在终于得到这样的满意回答后,徐竹萍才离开发布会现场。
路透社的马克任务也很繁重。长期积累的经验告诉他,打出充足的时间,是做出好报道的前提条件。马克通常在凌晨五六点出发采访,工作要一直持续到深夜。16日那天晚上8点,马克和其他记者一起去什邡市的一个受灾群众安置点采访。采访完成后,已经是深夜11点了。不过,马克等人还有余下的报道要做,等到一切完成的时候已经是凌晨2点了。那几天,马克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记者们有时还要面临可能的危险,但在这种情况下,报道永远是第一位的。据外交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华宁介绍,有一次她带领中外记者采访团在重灾区汉旺镇采访,救援人员在一片坍塌的楼房中发现有生命迹象,命令大家立即前往救援。4名中外电视记者目睹这一幕,立即跟随救援队赶往现场。
到达现场需要穿越数百米的街道,两边是随时可能因余震而再次倒塌的残破楼房。街道深处还要穿过一片没有完全倒塌的居民楼,几名记者不顾危险进入内部拍摄。救援队暂未发现幸存者,却仍冒险以接力的方式,从一条河沟中将一具死者遗体抢运上几米高的斜坡。4名记者的镜头完整地记录下了全过程。
相关报道:
作者:
黎萌 赵全敏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