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国外引进的雷达关键部件国产化率100%
2006年11月13日 16:35投票数: 顶一下
相关Tag

他们首先瞄准“卡脖子”关键技术求突破。某型雷达装备配用了专门的笔记本电脑。因超寿命使用,这些电脑的硬件相继发生了故障。如果不拿出自己的替代产品,多部雷达就要成为“瞎子”“聋子”。其实,该型笔记本电脑早该淘汰了,但它的软件里有一套神秘的程序,无法复制到其他电脑里。复制不了就重新探索。雷达室主任刘世华带领多名计算机高手,开始了一场“绝地反击”。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攻关小组将十几万个传输数据一条条移植,一个个破解,终于掌握了“大脑移植”技术。现在,随便拿来一部电脑,装上这个软件,就能和该型雷达联通使用。

瞄准高端,他们走出了一条从模仿制造到引进消化再创新之路。某型关键设备及航管中心设备性能先进,引进后被大家当作宝贝。如果靠引进,一个小小的“板子”动辄开价十几万美金,买来了也靠不住。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会战,所有元器件从仿制起步,最终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替代,基本实现了自主保障。

近年来,他们又从单纯的技术创新,向维修手段和维修体制的系统创新发展。随着新装备数量的逐年递增,人员短缺,任务吃紧的矛盾在这个部队凸显。“看五官的,不能看心脏;看内科的,不能看外科,这不符合打赢现代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他们打破按专业、型号实行“一对一”维修的传统方式,建立主师负责、专业修理的“柔性”保障体制,使保障力得到了空前拓展。

●数据之三:承修装备完好率100%

——作战装备的“最终检测线”要设在战场

近年来,这支部队承修装备的完好率始终保持100%。这个成绩,不仅仅是从实验室得来的。

一次实装演习,该部保障的某雷达突然遭到友邻部队近距离大强度电磁干扰,部分器件受损。官司打到“导演部”,责任在对方。党委“一班人”宁人却不息事:假如干扰来自“敌”方,还能埋怨吗?如果装备100%完好率只诞生在实验室,不能接受实战的考验,这样的100%有什么意义?随后,一个思谋已久的保障观渐渐变成了集体行动。

着眼实战需求,他们把“国标”、“军标”变成“战地标准”。该部研制的某型新装备,发到部队使用不久,就接到了报修电话。技术人员一看,装备没有大毛病,只是因为这个部队在山地执行紧急拉动任务时,某个元件连接点被震开了。“装备合格不合格,国标军标都不是最高标准,符合实战要求才是最终目标。”召回这个装备后,他们把有关元件的连接方法改为焊接式,并在测试台上进行了高强度振动检测。现在,该种装备列装部队后,再也没有发生一起同类故障。

近年来,他们着眼保障打得赢,开始了把修理线建在“火线”演练。他们自设战场“特情”,加强抢修分队建设,开发战场抢修专用器材,组织实兵实装拉动。一次,该部应急抢修分队,携带车载抢修设备和辅助工具,从驻地出发,经过28个小时日夜奔袭,按时到达某阵地,按照预案迅速实施抢修,为摸索战时多样化保障模式积累了经验。

面向未来战场,他们不断研究装备保障的新课题。一次演练,海军某部的一部远程雷达发生故障,正在这里执行任务的“空军专家”胡铁军被请了过来,不到10分钟就解决了问题。对此,陈景生部队长说:全军雷达部队都是一家人,未来一体化作战,维修也要讲究整体协同、联合保障,这对我们是一个新课题。他们把其他军种经常报修的雷达故障建立了电子档案,制定维修维护措施,以便一旦需要,保障三军。(本报特约记者 徐汇东 本报通讯员 王洁清)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