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雷区与隔阂:边境的老人们自发为界碑守夜
相关标签: | [扫雷] |
孙小迎说,边民们的守土护边意识一直感动着她。在德天村,一些老人晚上常会带着铺盖到53号界碑处守夜,防止界碑被移动。
除边民外,当地的生意人对勘界立碑工作也表示出极大的关注。
36岁的陈秀桃说着略带南方口音的中国话。六年前,她从越南来到中国,一边做红木等生意,一边开咖啡馆,“两国关系好了,生意也就好做了。”
陈秀桃告诉本刊记者,她的中文是自学的,“我家就在河内附近,母亲和两个哥哥还在越南,我和姐姐来了中国。”
陈秀桃透露说,她的男朋友是北京人,“你说,以后我到了北京,开个咖啡馆行吗?”
“他们和我们就像是邻村。长得差不多,说的是当地土话,都能听懂。”浦寨人阿帮说,他从小就没觉得越南人和自己有什么差别,“即便打仗,边民们的关系也都很好。我们壮族和他们京族,以前都是一个民族的。”几乎没上过学的阿帮很早就听到过这一说法。
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
世代通婚,也让两国边民们“走得更近了”。卡凤村布沙屯的韦盛宏告诉《望东方周刊》,他们村260多人,七八家娶了越南女人,“娶越南人的家庭都比较贫困,因为越南女人彩礼收得少,一两千块钱就能娶到,有的甚至不要钱。中国老婆得花七八千娶回家。”
卢永全是个在中国做生意的越南华侨。他的曾祖辈,就举家从广东迁到了越南。1968年,卢永全在越南出生。但平时家人之间说的还是客家话。
卢在交谈中不时夹杂着英语,并称自己是个有文化的人。对于那段战争,这位越南籍华侨,有着很轻松的解释,“两个孩子打架,过去这么多年了,还记什么仇呀,都经济危机了,还不谋划着怎么合作去挣钱!”
相关新闻
编辑:
胡楠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