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扫雷] |
边民已无生命威胁
入伍12年的韦联海是排雷小组中惟一参加过第二次排雷的战士。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术让他成为了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并屡次立功。
“我第一次排雷是1998年3月,跟着一线连队在法卡山。其实之前的训练中已经模拟过很多次现场排雷的情景了,但真到了节骨眼上还是紧张。”韦联海回忆着,“那天搜排结束后,我的探测仪器发出讯号,自己当时特别紧张,跟首长汇报的声音都跟平时不一样,打颤。好在最后还是稳住了,没出什么事。”
队长孟祥辉告诉《望东方周刊》,探测过程中,一般不会出什么事,“探测仪探测距离在20—40厘米,这个范围内的所有金属物,包括地雷都会发出信号。我们雨天很少作业,因为路滑,容易滑到雷区。”
随着排雷技术的发展,以及边境地区恶劣的地理环境,炸药爆破成了比较常用的排雷方法,即把炸药捆绑在木棍上形成直列装药,投放于需排除的雷障区域排除地雷。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操作起来难度极大。
欧阳皇说,一些在界碑旁边或是有研究价值的雷,就需要人工排除,“太危险了,必须做到百分之百安全。”
经验丰富的韦联海是人工排雷的专家。他告诉本刊记者,人工排雷时要穿上防护服,用专门的小铲子把伪装层的土慢慢去除,之后把地雷旁边的土拓宽,看看里面有没有引发地雷爆炸的装置。全部清除后,慢慢将其取出,“锈了的雷是很难排的,有的螺丝稍一松动就会出事。还有的一颗雷下面还埋着一颗雷,很复杂。有时候人工排一颗都需要几个小时,排完后全身都是汗,跟冷水冲过一样。”
据了解,勘界清障排雷过程中,并无人员牺牲。但参加过第二次排雷的韦联海,却亲眼目睹了两位战友的牺牲,“我记得是1998年8月,我们在凭祥一带排雷。当时拉了警戒线,炸药已经点好了。刚好那时,有个边民从越南那边做生意回来,进入了我们的作业区域。我们两个战士一看危险,赶紧上前把他推出这一区域。而这两名战士不小心滑入了雷区,当场牺牲。”
“第三次扫雷,主要是为中越两国勘界服务。”副团长李本福对本刊记者说。公开的资料显示,2002年,中越陆地边界实施勘界后,中方及时组织边防部队实施分段排雷,并彻底排除了该地区共约10多万平方米的雷障,开辟勘界立碑通道八条长次6000米,立碑工作区10多个。
“随着中越关系的日益友好,排雷工作进展也很快。虽然要想彻底将边境上的地雷排完是不可能的,但目前绝大多数地雷已经被清理了,再不会对两国边民的生命构成威胁了。”李本福说。
相关新闻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