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温州制造业开始回暖 首要竞争优势是低成本
2009年09月25日 23:56央视经济半小时 】 【打印共有评论0

黄兆进:“它做一条皮带的这个成本大概,成本会6到8块,而我们这里最多1块钱左右,最少是8倍到10倍的工资,所以这一块,我们把,我们如果赚5块,他们也就是最多就保本。”

依靠拼市场、拼产量、拼订单能够让企业得到长期的发展吗?温州水头又如何解决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拓展市场的空间呢?面对记者的疑问,黄兆进坦言这也是他本人一直在身体力行寻找答案的问题。

黄兆进:“从女士腰带上面说,从我们纯粹的一个系系牢的功能,现在变成装饰,那裙子再系一条,裤子还要再系一条,这个销量马上会上去的,那可能对我们这个设计方面要求会越来越高,我们要不断的开发研发出新的产品。”

画面上是这家皮具公司的样品间,每年奋起皮具厂生产的样品款式皮带就有1万多条,其中大部分是国外品牌公司的设计,公司自己的研发部门一年也要推出上千个款式。

能提供这么多新品的研发设计室是什么样子呢?记者走进设计间的时候吃了一惊,记者在这里看到,整个设计室就是一间厂房,条件非常简陋,设计人员根本没有正规的工作台,墙边还任意堆放着其他车间的杂物。这与欧美时尚装饰品公司的做法大不一样。

黄兆进:“他这个前期的投资,他舍得花钱,设计费,模具费,有些时候一款皮带都要10万,8万,但是他们都是限量的,这一款做好5000条或者1万条,他所有的模具就销毁了,从来不返单。”

相对于做品牌的公司,黄兆进觉得他的公司目前的定位只能是做产量的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市场,才是他生存的法则。

黄兆进:“我自己曾经设计过一款皮带卖出了200万条,最后一直到卖不动了才停。”

记者:“卖不动是已经卖不出去了?”

黄兆进:“还能卖出去,卖到利润已经完全没有了,价格越来越低没办法再做了。”

这个占据这世界七分之一市场的出口重镇在产品价格方面是否有主动权呢?这是记者在温州侨信皮革公司拍摄到的画面。工人们正在替零售商粘贴价格标签。其中很多都是国外大型连锁超市的标签。价签显示,一条皮带在美国的零售价格是15美元左右,然而是在他们的订货单上,记者却发现中国出口一条皮带的价格低得惊人。

记者:“这些价格就是你卖出去的价格一般是多少钱呢?”

陈杰:“8角多钱(美元)。”

而黄兆进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皮带的订货价格和档次已经有了上升,绝大部分名牌产品的款式的订货价能超过3美元,但是生产这些世界一线品牌的皮带产品,他们所能拿到的订货价仍然不到售价的十分之一,有的奢侈品牌甚至还不到百分之一。

黄兆进:“一般他们最少是乘以十到十五倍,他们的零售价。”

记者:“就这样一条皮带,到了他们的零售环节要多少钱?”

黄兆进:“这个最少是五十元欧元左右。”

中国制造的民营企业首要的竞争优势是低成本

温州水头的制造业,表现出来的超强的应变能力,实在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从这个行业的世界冠军,到另一个行业的世界冠军,水头只花了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转型。我们的记者发现,像这样的产业转型,在水头的发展史上比比皆是。

水头人的能拼敢闯在全国是出了名的。80年代后期马海毛服装流行,兔毛出口的价格水涨船高,由60—80元/公斤迅速上涨到140—160元/公斤。水头家家都做起了兔毛生意,在短短一年时间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兔毛养殖和交易集散地。每天的兔毛交易量高达五六吨。 然而此后两三年,由于水头出产的兔毛里,常常出现掺石灰甚至填石子的次品,水头兔毛丧失了行业信誉,当地兔毛市场全军覆没。

时隔不到2年,广东、温州制鞋业兴旺,皮革价格猛涨。水头镇家家都抛弃了养兔的笼子,装上了清洗加工皮革的转鼓。一个小小的乡镇,当时每天要处理1.2亿张猪皮,生皮产量迅速占到全国的1/4。制革的年产值高达38亿,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猪皮革加工基地。然而由于作坊式的生产污染非常严重,政府在2007年底强行把1000多家皮革厂关闭兼并为39家,其间又遇到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皮革企业在水头镇的存留数不超过10家。

接下来能做什么生意?此时的水头人已经通过上几轮的市场兴盛积累了相当的财富。水头人很快找到了新的出路,到内地包煤矿。当年基本就能收回投资,这比任何生意都来得直接快速。据温州商会的统计,2007-2008年,山西省60%的中小煤矿,经营权掌握在温州人手中,这些温州人经营的煤炭年产量约为2000万吨,占山西煤炭年总产量的4.5%,全国的1%。而这其中又有三成以上的是水头镇的人在经营的。

记者:“水头镇这个地方为什么叫水头这个名字,是因为每年台风来的时候,即使没有多少雨,水头照样满水,一楼的房子全都要泡在水里。但是水头人都习惯了。他们会来台风来的时候,有条不紊地把东西搬上二楼,等风雨过去,水位渐退下去了,又从容不迫地打扫清洗,一切恢复正常。第二天,水头街市照样开张,生意兴隆。水头镇的行业兴衰似乎也是这样,每一次市场的风暴来临都是灭顶之灾,但是每次又都是春风吹生,不出1、2年时间,这里的民营企业像顽强的野草一样,总能找到市场的缝隙再次兴旺发达。”

温州市外贸局副局长潘平平:“温州97%以上都是民营企业,从民营企业来说它有个特点,就说船小好调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缪汶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