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需要提到,从政策上讲,苏联的核援助并非无保留的。对于这一点,来华苏联专家自己也深有体会。1958年苏联核武器设计专家来到中国前,负责派遣工作的中型机械工业部帕夫洛夫(Pavlov)局长告诉他们,「应该到中国同志那里去,并向他们讲述甚么是核武器」,「他们想制造原子弹,我们应该告诉他们,怎样制造原子弹」。但苏联专家讲授的内容是有严格规定的,根据上级的要求,每一位苏联专家都必须围绕着苏联1951年试验成功的那颗原子弹的制造过程讲述自己负责的内容。因为根据美国图纸设计并于1949年爆炸的那颗原子弹的技术已经过时了,而「苏联领导人又不允许把比1951年更先进的设计方案告诉中国人」。尽管如此,作为科学家,这些派往中国的苏联专家还是尽职尽责的。加夫里洛夫(Gavrilov)讲解了原子弹爆炸过程的物理图片,以及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的物理现象和释放出的物质状况;涅金(Negin)讲述了原子弹的制造及其结构原理──从外形直到中子点火装置;马斯洛夫(Maslov)讲授了如何在弹道装置里安放原子弹,以及自动装置和仪器。开始,专家们仅限于在黑板上画出结构示意图,因为他们没有带来文献数据──根据中苏协议,转交文件是以后的事情。但是,当中国专家反映对讲课的内容可能记录不完全或有理解上的错误时,苏联专家便将许多讲课内容抄写给他们。总之,苏联当事人认为,在莫斯科允许以及专家所知道的范围内,中国人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当然,这种界限有时是很难掌握的,一些被派到机密部门工作的苏联专家,由于害怕泄露秘密而感到困苦和不安。据1957年送呈中央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说,几位以教师和教育家身份被派到中国的顾问,从未被告之哪些东西可以透漏,哪些东西不该透漏。报告说由于害怕承担泄露机密的责任,他们「注定要陷入被动,或者只说中国早已从报纸甚至从苏联的报导中了解到的东西」。孟戈非详细地回忆了与原子能研究所苏联专家组长沃尔比约夫的一次谈话,这位资深而诚恳的老专家既要严格保守苏联核潜艇的秘密,又要如实回答中国技术专家的请教,谈话双方确实都苦费了一番心思。
问题的确不是出在专家本身。苏联导弹专家萨韦利耶夫上校(Colonel Saviliev)被派往中国约一年的时间,负责培训中国军人使用导弹装备。1959年秋天临行前,他应召到莫斯科接受指示。炮兵主帅涅杰林(Nedelin)叮嘱他,只能讲授已经交付给中国的装备,「不要显露自己关于其它方面的知识」,必要时应当通过大使馆的高频通讯线路向国内请示,在特别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与主帅联系。后来,在是否讲授超出战术导弹以外的内容的问题上,萨韦利耶夫与苏联军事专家组长意见分歧,而不得不请示涅杰林。这位主帅指示:「对于所提及的问题不要提出任何建议。否则会自觉不自觉地泄露国家机密。不要担心会有甚么后果,我保护你们。」所以,聂荣臻后来的判断是不错的:在尖端武器方面,「苏方对我国援助的态度,在签订协议时就是有所保留的,是有限度的,其基本意图是在新式武器和科学研究上使我与他保持相当的差距。要我们仿制苏联的第三线甚至停了产的装备,而不给第一线或第二线的最新装备」。
其实,苏联在尖端技术上对中国有所保留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中国自身也是认可并实行这种「内外有别」的原则。举出这些事例只是要说明,赫鲁晓夫后来宣扬苏联在原子能和核武器研制方面完全满足了中国的要求,对中国没有秘密可言,是不符合事实的。
四 赫鲁晓夫决心撕毁合同终止对中国的核援助
就在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全面发展之时,中苏领导人之间的政治分歧导致莫斯科延缓以至最后停止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
1958年上半年,中苏在核政策方面还采取了互相配合的方针,但此后双方的政策分歧日益扩大,中国的所作所为令赫鲁晓夫十分恼怒。
1958年5月9日,赫鲁晓夫向禁止核试验迈出了一大步。他在给艾森豪威尔威尔(Dwight Eisenhower)的一封信中同意了西方的建议,即在日内瓦召开专家会议,研究为核禁试成立核查监控体系的可行性。5月30日赫鲁晓夫又提交了一封信,同意美国的建议,认为英国和法国科学家可以参加专家会议,并表示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科学家也要参加。赫鲁晓夫还暗示应邀请中国参加会议,信中说,从印度或「其它一些特定国家」邀请专家来参加会议也许是明智的。尽管会议没有邀请中国参加,但会议在讨论建立「遍布全世界」的对核试验的监控网时,没有忘记把中国包括在内──会议报告提出的监控网中有八个站点位于中国大陆。
日内瓦专家会议于8月21日结束,会议公报乐观地宣告:科学家已经发现「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能力和限度而又可行和有效的监督体系,来侦察违反可能缔结的全世界停止核武器试验协议的行为,在技术上是可能办到的」。这项惊人的进展受到全世界的欢呼。第二天,美国和英国分别就停止核武器试验的问题发表了声明。美国「准备迅速着手同试验过核武器的其它国家谈判一项协议,其内容是关于停止核武器试验,并在专家报告的基础上实际建立一个国际监督制度问题」。英国也准备进行同样的谈判,并保证从谈判开始时起,「在一年内,不再继续试验核武器」。尽管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这是美英政府在应付莫斯科,但对于赫鲁晓夫来说,却是他长期努力获得的一点令人欣慰的功绩。缓和的曙光似乎已经露出地平线。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沈志华
编辑:
石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