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野战军哪位将领因上甘岭战役一战成名?
2010年01月14日 09:47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当谈到二野的几员虎将时,邓小平边在胸前打着手势边说:

“陈锡联同志胸襟开阔,度量大,能打仗;王近山同志敢打硬仗,很猛。”

当李德生向他反映了王近山的处境和老同志们的意见后。邓小平连声赞道:

“说得对,说得对,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任何时候不能忘记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贡献的同志。人大常委会的人选,中央讨论过了,大概没有军队代表的位置了;我来告诉刘澜涛,建议给王近山安排当全国政协常委。”

听了邓小平一番话,李德生十分感动,心想,当前斗争形势如此复杂,小平同志工作如此忙,为了一位老同志的工作,发挥他的余热,想得如此周到,真是令人感动。这使李德生不禁联想起,小平同志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是从党和人民的事业出发,关心干部、爱护干部,对干部知人善任,爱才如宝,使人尽其才。他复出工作后不遗余力地解放干部,落实政策,高度重视和发挥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全身心地培养和扶植革命事业接班人,正是他一贯思想的实际体现。

接着,邓小平谈到了当前的形势和今后的工作,不无忧虑地说:

“现在,各方面的问题不少,要抓,要解决,军队也一样,要克服派性,加强团结,增强组织纪律性。”

根据邓小平的谈话精神,李德生对所属部队抓紧整顿,使部队建设出现新的起色。

1977年是粉碎“四人帮” 后的第一个春天,虽然已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李德生到北京西山看望叶剑英元帅。其时,邓小平被又一次打倒后还未平反,叶帅将他从解放军总医院接出来,也住在西山。临了,叶帅对李德生说:

“你去看看你们的老政委。”

这当然是李德生的心愿。来到邓小平住地,但见小平同志虽然面容有些瘦削,但仍然自信、达观、刚毅,有一种坚不可摧的气度。他一边和李德生握手,一边让坐,并问他这次因何到北京来。李德生做了回答,并问了他的身体和饮食起居情况,希望他保重身体。

在近一个小时的会面中,邓小平侃侃而谈。他说: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群众运动力量很大,个人是微不足道的。”

李德生听得很明白,他所讲的是,人民的革命潮流是不可抗拒的,没有全国亿万人民的力量,就不会有“四五”天安门悼念活动,就不会有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回忆这两次谈话,李德生曾深情地写道:

这两次谈话,正是小平同志政治生涯中遭受第三次严重挫折的前后。前一次谈话,小平同志第二次复出工作还不久,“文革”级左思潮进一步泛滥,猖獗一时的“批林批孔”运动尚未平息,周恩来总理病重,“四人帮”图谋利用筹备召开四届人大的机会篡夺权力,形势非常严峻。邓小平同志下定决心,力挽狂澜,对“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种义无反顾、顶风逆浪的精神,这种不怕被再一次打倒、置个人安危得失于不顾的大无畏气概,充分展示了他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以天下为己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后一次谈话,邓小平同志工作尚未恢复,可他的谈话,没有个人一个字,所想的讲的都是人民群众。这说明,领袖和群众的心是相通的。

1985年,李德生从沈阳军区调到国防大学担任政治委员。

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90年,从现职岗位上退了下来。

当合上这沉重且真诚的历史画页时,一位老人又来到河南新县的山沟,这是他1930年离开家乡以后第二次回家。上一次回家是1947年7月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大别山,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老根据地,在我军历史上曾有过“四进四出”的战斗经历,即:红四方面军西征,徐海东率红军北上,高敬亭率新四军东进,李先念率中原解放军突围。革命的火种在这块土地从未熄灭过。特别是李先念率部队突围时,留下了大批干部,仍在大别山打游击,坚持对敌斗争。当他们获悉刘邓大军南下的消息,兴奋不已,日夜盼望和主力会师。 刘邓大军一进入大别山区,邓小平政委就指示各部队,尽快和当地游击队取得联系。9月2日,李德生率17旅向黄安进发,当部队来到一个叫黄石冲的村子里宿营时,来了一位游击队的领导人,名叫刘名榜。李德生一听口音,竟是同乡人!刘名榜抗日时期是鄂东地委委员。新四军5师北撤时,李先念预见到主力撤离大别山后,革命斗争将遇到很多困难,为了保留老根据地的革命火种,指令刘名榜留下,负责重组罗、礼、经、光4县中心县委,担任中心县委书记。李德生与刘名榜越谈越激动,这是十几年没见的家乡亲人啊!

路过七里坪,李德生离家很近了,他已17年没有回故乡,决定回去看一看家乡的山水和亲人。李德生幼年丧母,父亲当长工,家中贫穷,两个弟妹先后因饥饿疾病死去。李德生14岁即参加红军离去,重返家乡时他已到而立之年了。李德生带了一个骑兵班回到村里,进村却找不到故居旧宅了。李德生一路打听,找到叔伯嫂子的家。因李德生离家时尚是少年,十几年过去,叔伯嫂子已经不认识他了。

李德生说:“我是德生啊!”

叔伯嫂子端详了一会儿,这才认出,顿时流出眼泪:“哎呀,你可回来了!你还活着啊!”

这时,李德生才知道,他参加红军后,父亲因为是红军家属,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走了,后来死在外地。受苦一生的老人,最终没有能看到儿子回来,没有能看到革命胜利!李德生心中一阵绞痛。

乡亲们听说李德生回来了,纷纷赶来看他,问这又问那,格外亲热。李德生对乡亲们谈了这些年革命形势的发展,告诉大家,这次回大别山再也不走了。乡亲们听了都很兴奋。因为战斗任务紧张,李德生在村里只待了两个小时便赶回了部队。返回途中,他望着熟悉的家乡山水,感慨万端,乡亲们这些年在反动派压迫下,不知道吃了多少苦,为了家乡,为了家乡的亲人,为了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解放,为了孩子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决心为之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将军这次回到家乡,相见儿童却另有一翻感慨,他忧虑山区的孩子上学难,长大往何处去?

他没有忘记五十多年前的誓言,他要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开始为家乡的儿童四处集资。 他终于办起了李家洼小学,希望之火在将军手中点燃。

<<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顾保孜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