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军人饭碗端了大半辈子的将军马上意识到此次进京非同一般。果然,他一到北京,没有等他喘口气,周恩来立即召见他。一见面的握手间,周恩来就将召他来京的意图简短地表明了。坐下后,又详细地介绍了安徽乃至全国的形势。形势很严峻,令人担忧。李德生听见周恩来沉重的语气,心不由自主地往下沉。他虽然在安徽,但没有直接参与地方领导,还不知道安徽局势恶化得这样快,连中型城市也卷入了武斗行列。
周恩来命令他立即返回安徽,带部队去首府合肥,越快越好!
周恩来叫李德生“出山”不是没有道理的。抗美援朝中,开创世界战争罕见记录的上甘岭战役就是秦基伟和李德生率领的部队创造的。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场上战斗最艰苦、作战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电影《上甘岭》之所以能引起亿万人民无比的自豪,就在于它打出了中国的军威、国威。
可这一次,李德生面对的不是日寇,不是美国鬼子,也不是国民党军队,而是自己的同胞、自己的人民,解决这个矛盾要比对付真正的敌人难得多。
如果没有难度,周恩来也不会彻夜不眠,将他从千里之外调到北京亲自布置任务。周恩来在“文革”中竭力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李德生是深有体会的。
临走,周恩来又扼要地叮咛道:“制止武斗,消除派性,促进联合,稳定局势,抓革命促生产。”
无须多言,李德生非常理解一国总理此时此刻焦急担忧的心境。
他没有在北京停留,当即返回所在部队,随后又日夜兼程带领军直机关赶往合肥。
合肥上空这时已经硝烟弥漫,大楼也好,街道也好,甚至是居民的住宅,都成了枪战的工事体。连日来已经发生多次流血事件,两派群众没有因为死亡、流血而放弃敌对情绪,正好相反,敌对情绪犹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武斗场面像脱缰的野马,什么人都拉不住。个个红了眼,大有不决一死战决不罢休的架势。整个城市好像充满了浓烈的瓦斯,一丁点儿火星都会引起剧烈爆炸。
刻不容缓!李德生命令部队把汽车开进两派对峙的“前沿阵地”。这时的人们已失去了冷静的头脑,也不管来什么人,干什么来,照样开枪不误。干部战士躲开正面射击目标,在密布的火力网下,开始了猛烈的“前沿”宣传攻势。没想到这一喊话,还起到一定冷却作用,特别是李德生亲自做宣传工作,使两派群众有了信任感,认识到这样武斗是违背中央精神、违背毛主席指示的。渐渐地枪声稀零下来,混乱局势得到了控制。接着李德生趁热打铁,亲自和两派代表谈话,反复宣传中央的政策,促使局势走向稳定,两派实现了大联合。
制止武斗有时要冒生命危险。一次,李德生到武斗严重的芜湖。那时,芜湖的武斗已达到了极端的程度。一派群众被另一派围困在一个楼里,恶性事件眼看就要发生。李德生赶到现场,被围困的一派从窗户里放下一个软梯,只准李德生一个人上来和他们谈判。警卫人员一见,死活不敢让军长一个人去冒险。虽说上面不是虎穴,但是他们对上面的情况不了解,再说“文革”以来,多少党的高级干部被打死整死,哪里还有什么法制可言·让军长单独和对方谈判,搞不好会出事的,怎么向中央交代?
一听大家的担忧,对部下从不高声责备的李德生有点生气了,说:“怕什么·如果我被打死了,坏人也就暴露了,群众就会觉悟了,问题不就可以解决了吗?”
李德生不顾个人安危,爬上了软梯。
他的这个举动就足以叫两派群众感动,武斗的紧张局势随之解除。
李德生在安徽平息武斗、稳定局势的一系列举措,受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肯定。毛主席曾亲自批转安徽的经验,还让当时在我国访问的刚果(布)总理去淮南参观。李德生的才干和品质引也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和赏识。毛主席后来在与李德生谈话时曾说:“你是12军的,是南京军区的。我了解你,不是通过南京军区,而是通过其他同志了解的。他们都说你不错。”应该说,毛主席对李德生的了解和赏识是从他在安徽的表现开始的,而其中周恩来慧眼识英和推介最为关键。
1968年10月13日,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开幕,李德生作为安徽省负责人列席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这次会议是在极不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的,原有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有52.7%被剥夺了出席会议的权利。这次会议一项重要议程是“讨论通过‘九大’代表产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因此,它也是中央上层人事权力安排的一次预演。
毛主席作了开幕式讲话后,周总理宣李德生名字时,毛主席接话问:“哪个叫李德生·”抗战胜利后,胡宗南匪军进攻陕北延安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化名“李得胜”转战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对“李得胜”这个名字,毛主席十分喜欢,认为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革命真理,有了正确的领导,用3年时间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取其谐音“理得胜”,十分有意义。据说李敏、李纳皆取“李”姓,与此有关。所以当一听到“李德生”这个名字,毛泽东自然感到分外亲切。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顾保孜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