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邓小平提房改4重点:城市居民也可建房
2009年12月11日 10:43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房改升温的背景

自1988年的房改高潮后,房改“势在必行,非搞不可”已成共识。多住房多花钱,少住房可得益,纠正不正之风,已成为居民议论的热点,深受群众的拥护。此后,因出现大抢购热潮,物价上涨引起全国通货膨胀,房改也陷入等待观望阶段。

已经改革的城市和单位陷入孤立,骑虎难下,进退两难。如成都是全面改革的特大城市,在售房中由于价格问题没解决好,有40多个改革单位,要求退回购房款。先牺牲个人利益的那部分群众看着一左一右都原封不动,觉得自己吃了亏,有不平心理。

想搞房改的单位上不去,群众对房改迟迟不出台意见纷纷。如成都市1989年尚有200多单位要进行房改,报告压在市里不敢批。

“下面”的百姓对房改表示认同,“上面”的层层官员也急迫要求加快房改步伐,如前文提到的建设部长和北京上海的市长们,“上边”为什么急?

我国城镇居民的住宅国家包了40年,由于原来欠帐多,城市化速度加快和眼下双紧方针导致的国家财力紧张,以后无论如何包不了了。

联合国曾对45个国家和地区做过调查,住宅资金投入产出比是1:,产出效益是富强国力的源泉。而在我国每年投在建房上300亿元,维修现有公房还要补贴60亿元,这些钱犹如投入黑洞,光投入不产出,效益几乎等于零。住宅建设资金无法良性循环。到1989年底,全国仍有城市住房困难户538万户,其中人均居住两平方米以下的55万户,这538万户涉及2000多万居民,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再加上每年200万对新婚青年需要住房,住房短缺已成为最尖锐的问题,仅北京市测算,年资金缺口在15亿元。

国家如牛负重,气喘吁吁,居民个人住房消费又少得出奇。

住宅本是一件最大的消费品。有关部门调查了世界一些国家居民住房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与我国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为;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的小康国家为11%;发达国家则在15%左右。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支出仅占个人平均收入的,不到烟酒糖茶消费的一半。

据北京市提供的情况,1953年市房管局对1783户居民房租调查表明,房租支出约占家庭收入的;1954年为;1989年为。建国以后,工资收入不断增长,房租却不断下调。于是消费的投向集中于几大件上,形成要买就一哄而上,不买就市场疲软的局面,使我国消费品市场呈脆弱状。

步入90年代,我国进入还债高峰,国家以往用于住宅建设的几百亿元投入不可能再继续下去了,而市场疲软导致企业普遍经济效益下降,有些企业开支都困难,解决职工住房的投资能力大为减弱,出路只有一条,变国家“包”为国家“帮”,居民个人要承担买房、维修的大部分费用,加速向商品化过渡。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新世纪周刊》社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