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姆走进中国使馆,却遭当头棒喝
7月底8月初陈诚应邀访美,虽然是为了调和美台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等一系列问题上的矛盾,但在中国看来,却是美台紧密勾结的象征,从而使中美大使会谈的气氛紧张起来。
8月15日双方的第106次会谈,又成为对相距甚远的立场的呆板表述。王炳南称,陈诚访美恶化了中美关系,实际问题没法解决。在美台副总统互访的时候(美国副总统约翰逊已于5月份访台),美中记者交流的建议就不可设想了。会谈成功的机会在于改变美国对中国领土台湾的侵占。但在会后的咖啡谈话中,王炳南表示:中方不反对哈里曼在日内瓦提议的中美代表团就老挝问题举行会谈。中国人民无意反对美国人民,所有中国领导人包括毛主席、周总理、陈外长都多次说过,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绝不会威胁美国利益,绝不会向外扩张。这不仅因为中国有足够的资源和领土供自身发展,而且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不允许扩张主义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适用于中美关系。所以我们主张建立太平洋无核区(指1960年7月30日周恩来总理致第六届世界禁核裁军大会的信)。比姆也按照国务院的指示重申了应努力寻找共同利益,从小到大、由易到难的谈判方针,强调先从小的实际问题上寻求解决,将会促进关系的缓和。他特意把回国前的日程透露给王,以便对方请示上级后为向华盛顿传话安排私下的会晤。
从这一段谈判情况看来,中方虽然有缓和中美关系的想法,但在外交大战略上仍要坚持高举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旗帜。这就制约了中美大使会谈的进展,不可能找到有效的步骤缓和双边关系。这时期,美国相继增兵南越、干涉老挝,在冲绳、南朝鲜进行军事演习,蒋介石也在金门、马祖举行军事演习,在柏林墙事件中与苏联阵营针锋相对等等,在在加剧了中国对周边和国际局势的紧张感。美国在联合国进行“两个中国席位”的尝试和邀请陈诚访美,也加深了中国的敌对情绪,以至在大使会谈中出现了欲进又退、欲拉又打的场面。
8月31日,王炳南邀请比姆到中国大使馆晤谈。华盛顿认为可能有好信息传递过来,马上批准他尽可能隐蔽地去访问中国大使馆。这在中美大使会谈以来尚属首次,打破了当年杜勒斯不许以使馆为谈判场所的禁令。比姆9月1日兴冲冲地踏进中国大使馆后,却见王炳南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文件,照本宣科地谴责美国在柏林、南越、老挝、冲绳、南朝鲜、金门等地制造紧张局势,把前国务卿杜勒斯的战争政策大大向前推进了。人们曾希望肯尼迪政府能变美国政策为和平政策,但现在美国政府不但无意脱离战争道路,反而走近战争边缘。中美会谈了106次仍无进展,原因就在于美国干涉中国与台湾之间的事务。美国毫无通过谈判解决根本问题的意图。迹象表明,美国政府想通过谈判手段加大根本分歧。台湾问题是中美间的最重要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其他问题都难以解决。
乘兴而来的比姆对这番连珠炮般的指责显然缺乏思想准备,认为中方的反应过分了,重申必须在有相互利益的问题上寻找共同基础,即使在小事上取得进展也是明智的,因为这样可以打破僵局。他责问:私下会晤若在这种气氛下进行能有什么用处?中方是否真认为美国在利用这些会谈推行侵略政策?他将不得不把这个观点上报美国政府,让它得出自己的结论。王炳南大概也想缓和一下气氛,笑着邀请比姆到隔壁房间去吃精美的中国饭菜。比姆余怒未消,婉言谢绝,败兴而去。他向政府汇报这次会晤时指出,王炳南显然念的是准备好的政府声明,这同王以前在私下会谈中表现的和解态度完全相反,他似乎也略感尴尬。
中国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打破僵局。陈毅外长1961年10月11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提议将中美大使级会谈提升为外长级。对于这样的“跃进”姿态,肯尼迪拒绝响应。他在记者会宣称,美国在日内瓦和华沙先后和中共沟通,但未见任何证据表明中共愿与美国友好相处。把关系未能有所改善的责任,推给中方。于是,中美大使11月28日举行的第107次会谈,又是各唱各的调,各说各的理,除了相互指责以外,没有任何进展。
折冲樽俎止干戈
即使大使级会谈暂时不能取得进展,中美双方还是耐心保持着这个对话渠道。
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委员会10月26日提出一个“门缝”政策建议,即设法使中国大门开着一条缝,以寻求建立更满意的中美关系。为此需要继续与中国沟通,保持大使级会谈。还要进一步研究一旦情势变迁,可以在什么条件下承认中国,以及应怎样把中国吸收到美苏裁军和禁止核试验的谈判中去。他们主张,为了给缓和关系开辟道路,无论中国有关美国的声明多么尖锐,美国都应避免一触即怒的回应,在美方的声明中应避免尖刻的措辞和无谓的漫骂。应继续通过美国记者接触中国,争取在有安全保障的限度内使美国观察家、科学家、学者甚至商人得以进入中国,还可利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类有自我制约作用的中共宣言,动员各国敦促中共恪守诺言。
从1962年3月1日第108次会谈开始,美国由卡伯特(Cabot, John M.)接替比姆出任谈判代表。双方争执的焦点如旧。卡伯特是个波士顿的富家子,曾经担任过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在王炳南的眼中,这个新对手外交经验丰富,但才能平平,为人和善,举止随便,不拘外交礼节,常常在谈判桌上开点玩笑。尽管作为个人,这是一个很容易打交道的伙伴,但是作为两个敌对国家的代表,他们在接下来的几次会谈中,除了唇枪舌剑,相互辩难之外,没能取得任何进展。
终于,他们有机会在一次重大危机中,为两国决策层的沟通做出贡献。
1962年,台湾蒋介石集团趁大陆连续遭受自然灾害之机,厉兵秣马,积极备战,准备反攻大陆。并以公开的舆论鼓吹相配合。
据大陆方面得到的情报,蒋介石正在大量购进新式武器,并改装了飞机,增加装油量,使之能来往于台湾和大陆。蒋介石集团还宣布延长服兵役时间,士兵一律不准离开营房,随时待命。据中国军事情报部门掌握的情况,蒋介石利用我国大陆经济面临的最困难情况,准备对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和闽粤、闽浙结合部采取军事行动,为此成立了以他和陈诚为首的“反攻行动委员会”,作为最高指导机构。国民党军队还在美军的参与下,在台湾南部地区举行了代号“昆阳”的作战演习。这一切都引起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极大警惕,立即作出紧急军事部署,向东南沿海调集重兵。
5月底,正在国内休假的王炳南被周总理约去谈台湾海峡局势。周总理说,蒋介石认为目前是进犯大陆的好时机,在外中共与苏联不和,在内有严重的自然灾害,真是千载难逢,蒋介石是下决心要大干一场了。总参谋长罗瑞卿进一步给王大使介绍了军事态势。
中共中央认为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决心很大,但他还是存在着一些困难,关键问题要看美国支持不支持,要争取美国来制止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军事行动。周总理命王炳南立即中断休假,返回华沙,尽快通过会谈,找机会了解美国的态度。王炳南立即赶回华沙,按照国内规定的时间通知卡伯特6月15日私下见面品茶。可是,由于国内南方大雨,冲断了一些重要桥梁,向福建前线集结兵力的行动受阻,王大使又奉紧急电令装病,推迟会谈时间。弄得他好几天不敢出门。
中国在福建前线地区集结重兵的行动,给美国和蒋介石集团敲响了警钟,美国对华政策面临是否卷入战争的考验。
经过一番紧张的研讨,美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于6月22日上午和傍晚分别同英国和苏联接洽,请它们向北京传达明确的信息:根据美台之间的条约及换文,台湾当局发动任何进攻都需得到美国的赞同,而美国在现形势下无意支持国民党反攻大陆的计划。另一方面,如果中共攻打沿海岛屿,也将引起美国军队的卷入。
同时卡伯特也奉命立即设法向王炳南直接讲明这番意思。
6月23日下午,王炳南大使邀请卡伯特“茶叙”。谈过东南亚局势后,切入正题。王炳南指出蒋介石集团正在准备侵犯大陆,并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美国是在玩火,蒋介石一旦向大陆挑起战争,其结果绝不会给美国带来任何好处,美国政府必须对蒋介石的冒险行动和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负完全责任。他警告说:蒋介石窜犯大陆之日,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之时。卡伯特宣称自己奉命声明:美国政府在现存形势下无意支持台湾当局对大陆的任何进攻。根据条约,未经美国同意,台湾不得对大陆发动进攻。对于中国在福建集结重兵,如系防御之意,当然无可非议。但如有进攻意图,将存在美军卷入的严重危险。王炳南要求他把最后这句话重述一遍。卡伯特重述后再次申明:美方无意允诺或支持在任何地方侵犯中方。王炳南历数美国多年来向国民党当局提供的军事援助,质问:若无美国支持,蒋怎敢进犯?如发生进犯,美国当然要负责任。在王大使的追问下,卡伯特保证美国会从言和行两方面澄清自己与进犯没有干系,并将谋求和平。据王炳南二十多年后回忆,卡伯特甚至说过,如果蒋介石要行动,我们两家联合起来制止他。据卡伯特当天的报告,他要求中方保证不进攻台湾,王炳南长时间考虑后,回答说并不存在中共进攻的问题,问题是台湾正在组织进犯大陆。卡伯特对未能达成相互保证表示遗憾。王急忙补充说:现在并未面临中方谋求武力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发生进犯,整个情况的性质就变了。
这次会谈应该说使双方都摸了底,两位大使立即把情况电告国内,对两国政府了解对方意图,作出理智的决策起了重大作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牛大勇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