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中美大使级会谈:敌对状态下秘密沟通
2009年11月17日 10:24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对话的好处

肯尼迪上台后,重新考虑把中美会谈当作适当调整双方关系的探测渠道。留任的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帕森斯(Parsons, Graham J.)对此前的谈判进行了总结,认为双方在谈判目标上存在分歧。中方不是把大使会谈当作调整双方分歧的渠道,而是当作要求美方做重大政治让步的工具--先从台湾地区撤出全部美国军队,再对北京予以某种事实承认。而美方会谈的近期目标很有限,只是想让中方释放在押的美国人,达成在台湾海峡不使用武力的协定。虽然从表面上看,会谈费时费力,收效甚微,但在政治上和道义上可以认为对美国有一些好处:(1)可以搪塞美国和世界舆论,表现自己正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同中共打交道;(2)能够把被囚人士、记者交流等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责任推到中国身上;(3)会谈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减震器”的作用,缓和了中共对台湾的军事行动;(4)可以防止“第三者”插手而使美中关系复杂化;(5)为双方提供了直接沟通和讨论各种问题的秘密渠道。尽管中方已经声明不愿讨论具体问题,但实际上仍继续同美方讨论各种具体问题。

美国看重的就是保持这个对话渠道,认为“如果中共一旦要缓和对美国的敌意,真诚谋求调整双方的分歧,会谈的隐蔽性便可供该政权不失'面子'地实行转变。同样,如果我方想了解中共对于世界问题(包括裁减军备与控制核武)的态度和意图,或扩大我们的努力,找到同北平政权达成理解的合理立场,大使级会谈给我们提供了同对方领导人沟通的一个方便、迅速、安全、保密的渠道”。美国职能部门的结论是继续保持会谈,会使美国处在更好的对付中共的位置上。

远东司为新政府准备了两个文件,一个是对以往会谈经验的总结,一个是对今后会谈方针的建议。后一文件提出,下一步会谈可以试探中国对于裁军和核控制的立场,试探中国对美国可能提供粮食援助的反应,可提出学者、记者交流的建议,美国在华被拘人员和在朝鲜冲突中失踪人员的问题等等。远东司认为,不应仅根据有没有具体成果来估价会谈的价值。何况中方可能对新上任的美国政府做出更积极的反应。职能部门的意见得到副国务卿鲍尔斯(Bowles, Chester A.)的赞成。他指出:“似乎会谈目前给我们的好处不大,但未来可能更有用。”

美国决策者实际上采纳了这个意见,继续保持这个对话渠道,并做了一些新的试探。

新政府的新试探

中美第103次大使级会谈,是肯尼迪新政府第一次同中国政府对话。双方都准备借此机会,探寻打开僵局,改进关系的可能性。

中国对肯尼迪在大选中鼓吹的“和平战略”持谨慎的观察,想看看新的民主党政府究竟能使美国对外政策做出什么改变。

美国国务院3月4日指示会谈代表比姆:会谈中应表示美方愿意不计较莫斯科会议宣言和中国官方最近对美国新政府的一系列的抨击,通过会谈程序来讨论双方的分歧,促进和平,避免相互责难。并建议第一步先释放被中国囚禁的美国人,进一步再允许美国记者访华,并当场提供希望访华的美国记者名单。中方若提出要求访美的中国记者名单,美方将保证尽快审批签证。这是美方小心谨慎地制定的一项交换记者的综合建议,实际上是由双方在对方提出的名单中挑选同样人数的记者。同当年杜勒斯顽固拒绝中国记者访美相比较,这个建议应该说是进了一步。比姆还奉命准备如果中方提到粮荒问题并指责美国借机渲染中国形势时,可表示美国无意利用此事进行宣传,如果中国果真需要粮食,美国愿考虑响应这一需要。如果中方询问美苏禁止核试验的谈判进展,可相机劝诱中国加入条约。对于中方视为根本障碍的台湾问题,美方应再次声明,从未试图迫使中国放弃对台湾的要求,只是试图让中方同意以和平方式而不是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实现自己的要求。总之,美方希望缓和气氛,改善对话,从具体问题着手探寻改善双边关系的可能性。

在3月7日的会谈中,中方代表王炳南简要而温和地向美国代表比姆表示:这是美国新政府上任后同中国进行的首次会谈,希望美国政府能提出新的建设性方案。当然,王炳南也说明,“改善双方关系所需要的一切,就是美国撤除对台湾的武装占领。虽然过去11年中没能解决台湾问题,相信下一个11年内总能解决,越早解决越好。”从台湾撤出武装的问题,是美国当时还不肯做的让步,王炳南的这番话,一方面表达了改善关系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带有“将一军”的味道。王大使还回顾中方在1955年就已经分若干步骤,释放了11名美国飞行员。比姆忠实地按上司指示表达了对继续会谈、释放美囚、记者互访、台海和平等问题的立场,声称美国取消了对华人离境的限制,就是对中方释放美国飞行员的回应。由于中方并未提出粮食和核控问题,比姆也就没有主动就此说什么。

从这次会谈的情况看,双方既定的谈判目标相距甚远,对于应解决问题的轻重缓急,认识全然不同。王炳南认为美方没有提出积极的方案,记者互访问题应该按照中方1960年9月6日的建议办。当即退回美方的记者名单,重申“台湾问题不解决,很难在其他问题上取得进展”。 中国当时正处在严重的天灾人祸之中,这可能是不接受美记者访问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领导人一向认为,“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所以显然不会考虑在困难之际要美国提供粮食。美国此时也不愿主动提议供粮。双方利用新政府上台之机微调关系的初次试探,没有取得进展。

但在这次会谈后,中国释放了在押的美国人麦肯(Robert E. McCann)。

美方对此作出了回应。在4月18日的第104次会谈中,美方感谢中国释放麦肯,指出美国公众广泛关心被监禁在中国的美国人的状况,释放他们有助于改善会谈的气氛,消除两国关系中的实际障碍。比姆透露美国已经促使蒋介石把窜扰老挝的残部撤回台湾。还提出关于新闻人士交流协议的新草案,其中接受了中方1957年9月12日草案中的一些措辞,但坚持采取各自宣布自己政府意向的形式,避免中方草案中隐含的两政府同意之意味的措辞。王炳南这次没有当场回绝,但对美国新政府就职三个月以来没有变更对华政策的迹象表示失望。指出只要美国从台湾撤军,两国关系立见改善。比姆则重申美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即中国可以不放弃对台湾的要求,但应放弃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实现这个要求。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牛大勇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