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彭德怀全传》作者:彭德怀传记组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一封信怎么变成了“意见书”?
毛泽东在庐山的住所“美庐”,原是本世纪初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巴瑞女士修建的一座别墅。1928年巴瑞回国时,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蒋介石。1930年4月,蒋介石以其夫人宋美龄之名,亲自题写了“美庐”二字,镌刻在园中的卧牛石上,从此人们便把这座别墅叫作“美庐”。
“美庐”是庐山千余座别墅中比较高大和豪华的一座,两层楼房全部用花岗岩砌成,二楼有可以俯瞰庐山东谷的宽大阳台和三四十平方米的大会客室。高大的卧室内光线充足,陈设考究,古香古色。当年蒋介石夫妇常来这里避暑。1959年庐山开会时,毛泽东便住在这里,别墅门牌编号为180。经过修葺后,庭院仍维持原貌,室内陈设也都保持中国风格,整座别墅,气氛恬静而雅致。
彭德怀送去的信,毛泽东认真阅读并研究过了,他既没有立刻对信作出评论,也没有跟其他人提起这封信,而是不动声色地让那封信在“美庐”书房内那宽大明亮的写字台上静静地躺了两天。
两天中,毛泽东主席的生活起居一切如常。白天,人们看到他独自在“美庐”后面的松林里散步,或者坐在阳台上的藤椅里悠闲地抽着烟,观赏东谷的美丽景色。晚上,有时他坐在写字台前批阅文件,有时埋头在大沙发里,翻阅派人新从山下找来的一册册线装书,仿佛生活中什么事都不曾发生。
其实,毛泽东的心情是极不平静的。每当要作出一项重大的决策之前,他总要让自己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把面临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得失利弊,认真仔细地思索一番,找出他自己认为最适宜的方案,才果断地采取行动。一旦决心下定,就坚持到底,百折不回。这是毛泽东从幼年时候起就养成的处事习惯。几十年后的今天,他仍然保持着这个习惯。这种遇事沉着、深思熟虑和处理问题坚决、果断、雷厉风行的作风,几十年来曾使毛泽东在形势严峻的关键时刻,从危局中挽救了党,作出过许多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亿万人民的幸福休戚相关的英明决策。但1959年在庐山,他经过两天的苦思冥想之后作出的,却是一个给党的事业和他个人都带来严重损害的灾难性的决定。
7月16日,毛泽东提笔在彭德怀写给他“亲启”的信上加上了“彭德怀同志意见书”题名,并批示:“印发各同志参考”。
7月16日上午,毛泽东找当时在庐山的几位常委谈了话。他提到彭德怀的信并对常委们说:“要评论这封信的性质。”关于会议的开法,毛泽东提议把会议讨论时间延长一周,并且通知留在北京的彭真、黄克诚、薄一波、安子文立即上山参加讨论。打电话时还对彭真说,如果林彪身体情况允许,请他也一起上山。
就在同一天,会议将原来的编组重新划分。由原来按大区编成的六个小组,改为各地区穿插编配的六个小组。混合编组的建议原是由“秀才”们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交流情况,但现在这样做当然增添了另一层含义,就是为了消除彭德怀在某些小组的影响。
毛泽东的这一决定,使彭德怀感到十分突然:我是给主席个人写的信,是供他参考的,怎么一下变成了“意见书”,事先也不跟我招呼一声,就印发给大家呢?“如果我当时想到此信会要印发的话,我就要尽可能地斟酌和分析一下。”(《庐山笔记》)他摸不透主席这样做是出于一种什么考虑。彭德怀心中隐隐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但出于对自己行为的自信,他又想:让大家讨论一下也好,真理越辩越明嘛!
7月17日上午,与会人员每人得到一份刚印出的《彭德怀同志意见书》,并被告知:从即日起,结合讨论“议定记录”,同时讨论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
在与会者阅读“意见书”的同时,毛泽东按照他的既定计划,开始进行自己的工作。
7月17日下午5点钟,毛泽东再次把“秀才”们找到“美庐”去谈话。这次去谈话的除参加7月11日晚上谈话的周小舟、周惠、李锐外,又增加了两位:胡乔木、田家英。
谈话从下午5时开始,像往常一样,乍听上去,仿佛并无一定主题,而是天南海北的漫谈。当然还是毛泽东谈得最多。他先从形势谈起,毛泽东说:“总路线能有多少人拥护?我看真有70%的人拥护就不得了喽。拥护者中真正骨干有30%就不得了。大部分人是随大流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彭德怀传记组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