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燕京
此时已是司徒雷登滞留南京的第59天,似乎一切等待都出现了曙光。
然而,他又迟迟没有动身。
美国国会庞杂的意见让司徒雷登焦灼不安。他让傅泾波找到黄华,希望中共能主动要求他去北平,并允许乘美机前往,以此来平息美国国内向他施加的源源不断的压力。
6月28日,黄华再次登门拜访,并告知司徒雷登,中共中央“准许司徒去燕京一行,彼希望与当局晤面事亦有可能”。司徒雷登向学生坦承,此时北上,必须得到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许可,他并不能立刻动身。在急切的盼望中,他不能忘记自己美国驻华大使的身份。毕竟,他已经太多次自作主张,引来了国会多方的不满。
他不得不继续等待。
司徒雷登的一再拖延也引起了中共领导人的不满。6月30日,周恩来电告南京市委,责成黄华严格按照28日中央的说法答复司徒雷登,并特意叮嘱,司徒雷登北上燕京及与中共当局会面两事“均为司徒所提出,决非我方邀请,此点必须说明,不能丝毫含糊,给以宣传借口”。电报的最后,周恩来说:“我们对美帝亦决无改变其政策的幻想。”(《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7月2日,司徒雷登终于等到了华盛顿的回电,却是一封言辞格外严厉的指令。美国国会纷繁复杂的意见让艾奇逊最终放弃了与中共接触的可能,命令司徒雷登于7月25日之前必须离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访问北平”,离华前绕道广州,以示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
情势的急转直下给司徒雷登带来巨大的打击。他不能允许自己就此离开中国。
他反抗华盛顿让他绕道广州的命令,并一再拖延,一边又命傅泾波与中共多次交涉,希望允许他乘美机北上。
他甚至想在返美停留一段时间后,再次返华,请求美国国务院拟出他“重新返华而又不违反国际惯例的某种方案”。?
抗命的司徒雷登引起了国会的愤怒。7月25日,华盛顿再次来电,勒令司徒雷登8月2日之前必须离开中国。
一切梦幻,终成泡影。
他愿意死在中国
8月2日,国会所给期限的最后一天,司徒雷登在南京明故宫机场,黯然登上了经日本冲绳岛返美的飞机。
两天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震动中外的白皮书《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历数美国多年来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字里行间都在追问:到底是谁丢了中国?除了将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推诿至蒋介石政府,司徒雷登也成了众矢之的。
懵然无知的司徒雷登却在途径冲绳岛时,未向国务院请示就擅自发表声明,称美国应承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并与之保持商务关系。
此举令美国国务院上下震惊。美国国务院决定对司徒雷登下达“禁言令”,不准他的声明在国内发表,更不准他再擅自发表任何言论。
面对白皮书,中共领导人的态度格外强硬。
8月18日,毛泽东针对美国白皮书发表《别了,司徒雷登》,将司徒雷登称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并宣称:“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此时的司徒雷登已难见容于中美两国,进退两难的司徒雷登说:“我是为了中国,别无其他。”
回到美国后的司徒雷登郁郁寡欢,深居简出。美国政府勒令他“闭门思过”,三个月后,心情颓败的司徒雷登在火车上中风,从此半身不遂。
那场企盼中的北上之行,至此一生未竟。
晚年司徒雷登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在1949年的夏天一意孤行地北上,哪怕对国会“先斩后奏”。
1952年,燕京大学在院系重组中一分为八,所在校址则由北大迁入。从此燕大不复存在。听闻这个消息的司徒雷登惟有长长的叹息。
1962年,司徒雷登在华盛顿溘然长逝。
生前他曾说:“我生在中国,也愿意死在中国。”然而这个愿望永远都无法实现了。他最后的遗愿是将骨灰送回他的故土中国,在燕京大学与夫人合葬。这个愿望的实现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坎坷曲折。由于种种原因,他的骨灰最终没能回到他魂牵梦萦的燕京大学,而改在杭州落葬。
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在中美官员和燕京大学校友的注视下,永远地回到了他所深爱的这片土地。
墓碑上刻印了司徒雷登的大幅照片。
夕阳下,他眼神悠长,仿佛望向没能去往的北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昝馨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