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从双方对阵形势分析,袁绍屯兵十余里,而曹操也分兵与之相应,兵力过少,恐怕难以如此。
其二,假如袁绍兵力十余倍于曹操,袁绍理应全力包围曹军,断绝曹军外应,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双方相持过程中,曹操派遣徐晃等袭击袁绍的运粮车马,曹操也曾亲自出击进攻淳于琼等,高扬旗帜来往自如,并未见袁军抵抗,说明袁绍也是无力抵敌,曹操兵力不会太少,双方兵力悬殊不会太大。
其三,不少人认为曹操坑杀袁绍士卒8万之多,或说7万,不管8万还是7万,曹军要想凭借八千人的力量俘虏敌人,似乎都是无能为力的。面对曹军几千人马,十倍于敌人的袁军似乎不会束手就擒。因此,曹操兵力应与袁军相差无几。
其四,在曹操与袁绍对峙期间,钟繇曾送给曹操军马二千余匹,但此处说曹操马匹只有六百余匹,似与事实不合。
所以,所谓几千人马,只不过是史家想以兵力奇少凸显曹操战功而已,并非事实。
裴松之的说法得到了一些史家的认可,林国宝说:《武帝本纪》和曹仁、曹洪、鲍勋、程昱、任峻、乐进、卫臻、满宠等传记,以及孙坚、孙静传注引《会稽典录》载,当时派遣部队帮助曹操者不会少于4万人,而且,张辽、于禁、李典等人又各率州郡投降,但史书却未明言多少人马,当然也无法计算在内。所以,裴松之的说法是正确的。
何焯说:“虽然曹操是分兵与袁绍抗衡,但应该是指曹操所亲自率领的亲兵,数量不会过大。但也不至于只有几千人,应该有一二万人才较为符合实际。”
但是也有人对裴松之的说法提出反对意见,卢弼认为:《张范传》载:“现在曹公想以疲敝之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刘晔传》也说:“明公以步兵五千人北破袁绍。”说明裴松之的说法是错误的。另外,荀攸曾对曹操说:“现在兵少难以抵挡袁绍,必须将他们分割开来才行。”下文许攸也说:“袁绍军力强盛,用什么来对抗他?”《荀彧传》也说:“曹公以十分之一的兵力画地而守。”还说:“这是采用奇计的时候,不能错过良机。”这些都说明曹操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裴注所说好像是未加认真思考。
尽管有不同理解,但曹操与袁绍兵力悬殊仍然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袁绍首战取胜以后,更加逼近官渡,并垒砌土山、挖掘地道,积极准备进攻曹军。曹操也同样积极备战。
不久,双方开始交战,袁绍向曹军营中大量射箭,一时间,矢如雨下,曹军将士难以躲避,异常恐惧。此时,曹军粮食将尽,曹操便写信给荀彧,想撤军回许昌。但荀彧阻止了曹操,认为现在双方在官渡对峙,曹操是用最弱小的兵力抵抗最强大的军队,如果抵挡不住,将会兵败如山倒,事关天下存亡,万不可轻言退却。曹操感觉到荀彧说得十分有道理,便继续留在官渡寻找战机。
袁绍数千辆运送粮食的车马来到,曹操用荀攸的计策,派遣徐晃、史涣攻击,徐晃、史涣不负众望,大破袁军,将袁军车辆尽皆烧毁。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从八月开始对峙,一直到十月间,相持数月,双方将疲卒乏,人少粮缺。一天,曹操满怀信心地对运粮官说:“15天内打败袁绍,你们就可以不再受累了。”运粮官将信将疑。
终于,曹操一直等待的机会来了。袁绍的运粮车又一次来到,为了保证运粮车的安全,袁绍派遣淳于琼等5人率兵万余人押送,在离袁绍大营北面40里一个叫乌巢的地方安营扎寨。袁绍的谋臣许攸是一个贪图财物的人,再加上许攸家人犯法,审配将其家人收治入狱,许攸内心不平,于是便在这个时候决定来投曹操。
曹操听说许攸到来,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机会,于是,慌忙出门迎接,甚至连鞋子都没有来得及穿上。见到许攸,曹操拍着巴掌大笑说:“子远远道而来,我的大事即将成功了。”许攸入座以后便问曹操:“袁绍军力强大,你凭借什么与之抗衡?现在部队还有粮食吗?”曹操说:“有,还可以够全军吃一年。”许攸说:“不对,再说。”曹操又说:“可以吃半年。”许攸说:“你不想击败袁绍吗?为什么不给我说实话!”曹操说:“刚才是开玩笑,实际上只够吃一个月。那么我们该怎么办?”许攸说:“你孤军奋战,外无援军,粮谷已尽,这是非常危急的时刻啊。现在袁绍粮草辎重有一万余车,在故市、乌巢存放,看守军队防备不严,如果用轻兵突然袭击,烧其粮草,不超过3天,袁绍自然失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马宝记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