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小五:我的前半生--从“狗崽子”到知青
2009年10月09日 17:07凤凰网知青 】 【打印共有评论0

 

文革段子(都是真实的故事)

(一)

俺在一个文学家、艺术家云集的大院里长大。文革时,这些“家”们都下放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有位老太太是延安时期的老干部。一天拿碗去“牛棚”食堂打饭,遇雨,在农民家屋檐下避雨。一农妇见她满头白发,穿的邋邋遢遢的,“啪”的在她碗里扔了一块红薯。老干部说“我不能吃你的东西,我们是有纪律的。”农妇大笑:“咦--?要饭的还有啥纪律嘞。”

(二)

某小学教室,老师正在提问。

老师:“春风杨柳几千条?”

学生:“万千条。”

老师:“六亿神州怎么尧?”

学生:“尽顺摇!”

(三)

为了普及革命样板戏,省歌舞团各派革命群众组织争相排演革命样板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因为分了派,人手就不够。主要英雄人物由正式演员担任。那些匪兵甲乙丙和土豪劣绅之类的反面角色则由其他人员临时客串。演到南霸天祝寿一场,手风琴手饰演一老土豪。根据剧情,他需反复上场、下场,还要做寒暄状和各种反派人物经常作的丑态。手风琴手因为怯场,上场走了一趟就趁着混乱溜到幕后去了。气的舞台监督冲他大喊:“xxx!你的香皂只剩半块了!”

(注:那时,每场演出给演员的“红包”是一块香皂)

(四)

居委会的大妈开批斗会,斗一地主婆。地主婆百般抵赖,大妈们狂呼口号“打倒狡猾!”“油炸xxx!”“醋溜xxx!”“清蒸xxx!”

(五)

七十年代,日本进口化肥的包装袋质地不错,像尼龙似的。队干部们就用染料染了做成裤子,结实耐穿。那时是集体经济,化肥袋子也不是谁都能拿到手的。群众编了顺口溜:大队长,小队副,一人一条尼龙裤。前边是“日本产”,后边是“尿素。”

(六)苦中作乐小狗崽

俺小学五年级赶上文革,学校停课了,人家中学生都成了红卫兵,虽然不上课,天天闹腾也闲不着。我们小学校就学习大孩子,成立了宣传队,经常上街演出。唱歌跳舞正是俺喜欢做的,天天乐在其中。有一天,演出完回到家,俺照例兴高采烈,载歌载舞。父亲神情凝重的说:“爸爸被揪出来,成了走资派,明天去把宣传队退了吧。”天哪!俺当时就晕了,那时人小不懂事,不知道为大人分忧,只是不想退出宣传队。

后来您猜怎么着?当俺嚅嗫着表达出退队的意思,全体小姑娘放声大笑:“俺们的爸爸早就揪出来啦!”哈哈!敢情我们都是狗崽子啊!彼此彼此,一群小狗崽乐翻了天!

宣传队终于没有退。这是俺漫长狗崽子生涯中最快乐的一天。

身边的段子

(一)把台湾“吃不算”

一日,在单位大家聊起公款吃喝一年多少多少个亿,一从来不关心政治的小伙子冷不丁的来了一句:“解放台湾,大可不必。跟他们说,俺也不打恁(你们)了。只要让俺们的干部去台湾吃一年就中啦。嘻嘻,”这小子一脸坏笑“一年就把小台湾吃不算啦!”

(注:吃不算-河南口语,吃穷,吃垮,吃的让人招架不住)

(二)关于宋美龄的段子

1964年,俺的妈妈到河南信阳地区搞“四清”。信阳地区和湖北省搭界,盛产稻米茶叶,是河南著名的鱼米之乡,但是农民穷的叮当响。干部下去搞“四清”,和农民“三同”(不是三陪哦!):同吃、同住、同劳动,天天吃不饱,饿的四肢无力,眼冒金星,很多人都浮肿了。组织上怕干部饿死,每周把全县的干部集中起来吃一顿饱饭。对外称“开会”。

村里的农妇,除了和男人一样下田劳动,还要洗衣做饭纳鞋底子。纳鞋底子一般在晚上进行,一群妇女扎堆儿(可省灯油),家长里短说笑话。

一农妇说:人家宋美龄,那才叫享福,人家纳鞋底子时,桌上要摆一罐子红糖,一罐子白糖。想吃红糖就吃一口红糖,想吃白糖就吃一口白糖。鞋底子嘞,想纳几针就纳几针,不想纳了,就扔一边!

小伟(俺的儿子)的段子

一.课堂段子

语文课,老师:“有的字既能当名词又能当动词。谁能举例说明。”

小伟:“尿尿。”

同学暴笑,老师严肃的说:“说的没错。但以后不要举此类例子。”

二.出差

小伟:“妈妈,你又要出差啦?”

“是啊,去开会。”

“我们英语老师讲课做的课件可有趣啦,每一个单词都配有插图。你猜'humdrum'(单调的、无聊的)插的是什么图?”

“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回答错误!告诉你吧,是开会!很多人坐在那里,还有红色会标呢:什么什么什么会议。”

&§~?﹋!

三.关于头发的段子

不知不觉,头发白了许多。白头先白鬓角的居多。可俺却在右鬓角先白了一缕,十分扎眼。每次理发,发廊小姐都极力撺掇俺染发。俺说:“没有白头发的老太太那才叫怪物呢。”众人皆笑。

回家说起染发的事,俺问儿子“想不想让妈妈染发?就像满街筒子的老太太似的,头上盛开一朵白芯黑菊花。”儿子急了“千万千万别染!妈妈你知道吗,你很酷哦!特像身怀绝技的人!武打片中都是这样的。”“?”“妈妈你看,武打片中,男的打不过女的;年轻的打不过年老的;正常人打不过残废。所以呀,最最厉害的角色是残废老太太!一缕白发是比残废还经典的厉害标志呀。”“!!!”

四.组词

小学生“减负”以后,作业少了。语文课,每课的生字,抄写两遍再抄一遍老师组的词就算学过了。这么少的作业量,显然和孩子的认知规律不符。因此,给儿子生字组词听写就成了我每周一次的必修课。

为了让儿子掌握更多的词汇量,我每次都用生字组不同的词。但儿子老提抗议,说只能按老师组的词写,凡是和老师组的不一样的,统统算错,老师会打叉的。一次,我用“顿”组“停顿”,儿子楞了,不知所云。我提示,也是“顿号”的“顿”,或组“顿时”也可。儿子直着眼想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我只好让他看课文。儿子大怒,“你组的不对!和老师组的不一样!这明明是牛顿的顿嘛!”

原来,老师用“顿”组的词真是“牛顿。”

老师组的经典词汇还有:

叙--叙利奥(课文中一个意大利男孩的名字)

汇--双汇(双汇是一家河南肉类加工企业。和课文毫不相干)

迪--巴迪(课文中一个外国男孩的名字)

磨--磨平

五.搞笑的中国式英语

在学校的黑板报上,有一段话,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Goodgoodstudy,

Daydayup!

发生在内蒙兵团的段子

(一)

一老乡去理发。正洗头呢,老乡要擤鼻涕,大叫“俄洗洗卜涕,俄洗洗卜涕”。理发员说:“洗洗不剃也是两毛五!”

(二)

一战友的小弟弟会唱革命样板戏。一次表演完毕,大家齐声夸奖。战友说,你不可以骄傲哦!小弟理直气壮地说:“毛主席说了,要牵须紧身,骄傲骄傲!”

(三)

1971年“9。13”事件后,内蒙兵团的战士向草原牧民传达中央关于“9.13”事件的文件。当讲到林彪一伙“披着马列主义的外衣”时,战士问:知道马克思吧?牧民们答:知道。战士又问:知道列宁吧?答:知道。此时,一牧民顿悟,振臂高呼口号:快把列宁的外衣还给列宁!

 

照片7--全家福1975年春节于郑州

说明:从66年起我们全家人已经10年没有在一起欢度春节了。10年一遇的春节团聚,不容易啊。

左起:二姐、父亲、小五、母亲、哥哥、大姐、三姐

照片8--小五回城后,穿上红舞鞋,重温芭蕾梦。摄于70年代末。

照片9--小五2009年5月于青龙峡。

题外的话: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年轻时寡言的我,竟会在“知青”这个话题上滔滔不绝,真是奇了怪了。

小时侯,我最喜欢看的童话是那种以主人公“从此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为结尾的。现在,我最想看到的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仅仅是一部分人富起来,而是全体人民一个都不少的富起来,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如此,我们吃的苦,遭的罪,受的委屈,都算不了什么,这一生,值了!

小五简介:

小五,女,1955年11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大城。

初中毕业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7年后调回河南省郑州市。现在卫生系统工作。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小五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