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8.4
我虽然有时神情恍惚,甚至有时很生气,但我深信她对我的真诚。
当我回到我的茅屋,倒在床上,经过几乎一天一夜的思考后,感到自己的想法似乎有些不对头。她是引起我对社会、人生产生研究兴趣,激发我强烈求知欲的人,而这是支持我有意义的走自己的道路的持久力量,自己原来在内心对她的承诺为什么不起作用了呢?然而我仍然感到失去了什么,浑身无力。我想尽力忘掉此事,但是是徒劳,挣扎着去出工,感到从来没有过的疲倦。要想把经过艰难曲折、冲破长期压抑的痛苦后爆发出来的感情轻易抛弃,是完全不可能的。
她说过,一定要同我一起渡过艰苦的岁月。虽然许多人在"走运"时,常常忘记过去在艰苦岁月中一起生活,一起斗争的朋友,但我相信她不是那种人,她会继续给我力量的。
1972.8.6
这两天思想很混乱,清理不出个头绪来。这种力量我有时抗拒不了,世界上许多东西不是一定都要抗拒的,对她的信任压倒了一切。
一阵阵,想起来很高兴,一阵阵又很难过,这种情绪在很长时间内得不到恢复。一点微小的刺激,对有些人来说,可以是微不足道的,但对我来说却会产生很深的影响。也许这就是磨练吧。
1972.8.9
她明天回汉,我们都有意推迟告别的时间,然而终于分开了。我们所走的路终究不同,这种离别对我有一种沉重的感觉,我甚至害怕向回走。在恋恋不舍中看她离去,压制不住的情感几乎使我又追了上去,但终于还是忍住了。当我一个人往回走时,从来也没有感到路象今天这样漫长。
理智、现实压制了感情,我真不明白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怎么会都落到我的头上,为什么我永远都要承受这种奇怪的压力!与她相处的时刻,以及她给与我的温馨,我会记住一辈子的,让时间来决定一切吧,它也会添干我心灵的伤口,抚平我痛苦的伤疤。
1972.8.11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理智能够支配自己的言行,能够很好的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掩藏在心底,甚至可以说出或作出与自己所想完全相反的事来,即使是较好的朋友,心理交往的程度也有所不同,要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容易的。能找到一个知己,是人一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事,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
"物有可忘,有不可不忘",这是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的一句话,就是说,对所接触到的事,有的可以忘掉,有的不能或不应该忘掉,要有所取舍。我们应该记住那些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能激发思想、促人前进的东西,而忘掉那些无聊的、庸俗的、消磨人的意志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理智上要求我忘掉,但是越想忘掉,却越想得厉害。磨难中培养出来的友谊,和随之而来的真挚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不能分开,让人怎能忘记?不能忘记,干脆随它想去,不管她愿不愿意,想与不想是我自己能决定的事。
1972.8.14
勇敢不等于莽撞,直率不等于幼稚,沉默不等于无言,忍从不等于屈服,平静不等于麻木,停滞不等于消沉,深情不等于冲动,惜别不等于破裂。掌握好那些容易混淆的、不易分清的东西,需要学习。特别是在艰难的环境中,更需要有坚强的性格、清醒的头脑和持久的毅力。
看看历史,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鲁迅弃医从文,三十多岁才改行开始写作,司马迁四十多岁忍辱写出史记,屈原悲惨一生,其名著《离骚》则是在六、七十岁才写成。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的成就都是出于中年以后,有的甚至是在死后多年才得以承认。之前他们艰辛跋涉的日子,他们所做的努力和奋斗又有多少人知道呢?他们的例子鼓励我在艰苦的环境里不屈服,不悲观,不低头,要努力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意义,要对得起自己宝贵的青春。学习、准备,相信一切都不会白费的。
1972.8.17
看八月十一日的来信有感曰:心中由此生郁闷,怎知更有郁闷人。
假如找不到知心的、能相互促进的伴侣,就永远独身。这种苦闷的心理,原以为只有自己知道,不想她在来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就象有心灵感应似的。当然,她所受到的压力应该比我还大,社会的、家庭的还有……
1972.8.20
输血不仅在医学上有效,在经济上有效,甚至在思想上也有效。有生命力的思想一旦被输送到爱思维的人的头脑中,就会激起巨大的思想火花,变成巨大的力量。
"不管处在什么地位,眼光都应放远一点,即使暂时找不到前进的目标,也应致力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熟悉生活,才能掌握规律,只有不断认识规律,才能热爱生活,经受住生活冲击人,才会有生活的信心、持久的毅力。"
她的信成了我认识一切的动力。
1972.8.23、24
公社在她们大队传达24、25号文件,我又一次看到那熟悉的小茅屋,但这里已是人去屋空。看到那冷冷清清的、荒败的院子,想起从前来到这里的热闹的场面,一张张热情友好的笑脸又出现在我的眼前,却再也不能与他们在这里一起自由的畅谈。回忆引起我深深的隐痛,我不愿再看下去……,这里曾一次次扫除了我心中的烦闷,给我许多欢乐和友谊,我忘不了它,但我不愿意再看到它。
剩下的知青虽又重聚在一起,已没有了往日欢乐的气氛。生活的艰苦,特别是精神上的压抑,使大家心里都有着一份苦涩。男同学们豁达一些,还聚在一起打打球,女同学都不知猫在哪儿去了,这样的日子确实是够人熬的。盼望着出现奇迹,冲散人们心中的乌云,让大家都平等的享受阳光。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杨子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