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案:面对坚船利炮,曾国藩再无回天之力
2009年02月08日 17:23书摘 】 【打印

曾国藩的主张是近代外交意识的最初萌芽,也带上了旧时代的烙印,因为其哲学基础依然是儒家的“诚信”。同治元年,他对李鸿章说,与洋人交际,“言忠信,行笃敬。”(《曾文正公书札》卷18,第30页。)到津案结束时,他还对李鸿章旧话重提:“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圣人言忠信可以行于蛮貊,这断不会有错的。”(吴云著:《庚子西狩丛谈》,第110页。)“诚信”是儒家哲学中的重要命题,也是宋以来道学家门强调的精神动力,被视为那个时代理想的道德规范。但如果运用到近代的国际政治中去,便难免使人感觉有些不合时宜。国家不同于个人,邦交也不同于私交,诚信固然应讲,但诚信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实力才是最终决定的因素。曾国藩当然也看重实力,但他寄于“诚信”这个道德规范以过高的期望,这无疑是一种主观的幻想。这是儒家文化在近代的困惑,也是曾氏难以获得中外双方理解和同情的原因。

曾国藩是一位实践主义的理学家,有见解而不唱高调,对于士大夫的浮议,他固然是在热兴头上泼冷水,但为的是打过冷颤之后,重新抖擞精神,再作一番事业。他习惯于把各种条件及可能发生的情况反复斟酌,多方思量,这不是出于悲观怯懦,而是由于白刃相加的严酷现实的逼迫。正因为此,全面地了解了他的思想之后,我们所感到的曾国藩不是畏缩与颓丧,而是振奋与进取的。其思想已越出了内心世界而见诸行动,从举办安庆内军械所和江南制造局,主张在湘淮军中使用洋枪洋炮,以及“用人礼而非鬼礼”来待洋人几件事上都可看得出来。也正由于他身体力行的感染,同时代与他主张相似,形迹相近的郭嵩焘、薛福成、曾纪泽、丁日昌等人都能步其后尘,不顾怨谤交集,为国家办事。曾最后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请愿,然后可以渐图自强。”(《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30,第13页。)他依然视自强为最高的理想,殷切嘱望学生们视西洋舆图算法,步天测海,造船制器和军政船政为“身心性命之学”,彻底改变中国士大夫固有的空言务虚的人生观,“习见其器,躬亲其事”,以实干为上。

历史悲剧

曾国藩不是旧制度旧文化的破坏者而是保卫者,早年他不惜以“杀人为业”,双手沾满了太平天国农民的鲜血,目的无非是卫道。但近代中国面临的千古未有的变局,既有内部规模巨大的农民反抗,更有虎视眈眈的西洋列强的挑战,这既是东西方的对峙,更是新旧时代的相遇。在两种暴力的撞击和两种文化的冲突中,中古的中国是被侵略的一方,在生产关系及社会组织制度上又代表着落伍的,应被历史淘汰的一面。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异不是一个自然的由封建进入资本社会的过程,而是外力逼迫的结果,所以那个时代少数得风气之先的人觉得要维持国家、民族及文化的生存,就必须要吸收和延纳外来的西洋资本主义近代文化中的许多因素;曾国藩正是属于这少数人中之一员。这是他不同于前代历史人物的复杂之处。他固然没有认识中国近代化的正确道路,但是他感受到了时代脉搏在跳动,得出远超时人认识水平的结论,并不惜牺牲自己的声誉去履践之,这是他难得的地方。

没有任何迹象可证明曾国藩是轻妄得毫不顾惜声名的人,相反,从他一生的言论、文字和行为上都能得出审慎的印象,在家书中他常怀着如履薄冰的心情谈论到名誉对于士人的重要。就在津案发生后,他还认为自己“平时颇知持正理而畏清议,亦不敢因外国而尽变要挟常度。”(《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29,第16—18页。)也没有任何事实可证明曾国藩味于事理,不顾是非曲直,相反,对于教案突发的政治背景,他有入情入理的分析:“教堂近年到处滋事,教民好吃不吃教的百姓,教士好庇护教民,领事官好庇护教士,明年法国换约,须将传教一节加意整顿。”(于定安撰:《曾国藩事略》,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16页。)这段议论表示了专教运动作为帝国主义侵华先导及特殊方式所引起的严重的社会不安,也表示出曾本人要加以抑止的意向,其见解决不低于清流党的认识水平。但最终他仍坚定地执行了弭战谋和的方针,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主观动机使然,另方面也是客观时势的必然。这可从当时其他人一筹无展的表现中得到反证。正如曾纪泽所说:“当时事势,舍曾国藩之所办,更无办法。”(曾纪泽著:《使西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郭嵩焘也说曾氏已“尽天理人情之至矣。”(《郭嵩焘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197页。)

使人感到奇怪的是当时的曾国藩并没有为自己所处的进退维谷的窘境加以辩解,对于舆论的谴责,“公惟引咎自责而已。”(黎庶昌撰《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34页。)他不是不懂得机诈权变的人,从早年处置湘军与八旗绿营的关系以及李秀成案中那场与朝廷不痛不痒的暗斗等许多事情上,都可看出他的非常手段和对于权术的精深了解。但他仍置名誉的弃毁于度外,平静地去面对千夫所指的现实。从封建的道德规范来看,曾国藩忠君爱国深厚的儒学背景并不后人,但他却不象一班士大夫那样矫情立异,沾沾自喜地标榜不已。既不让步,也不声张,寓率真于复杂之中,曾国藩具有真正的儒家精神。

1986年   曾国藩   教案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顾卫民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