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启蒙——黄远庸的《忏悔录》
2009年04月24日 04:08bbs.tecn.cn 】 【打印已有评论0

黄远庸列举了三种入此牢狱之人的最终归宿:其一,则魂以瘐死,一死不可复活。自此以后,永永堕落。凡今之种种人头畜鸣者,皆是也;其二,则其灵魂日与躯壳奋战,永无和议之望。吾有若干友人,皆所敬爱。磊落而英多,聪明而智慧。然憔悴忧伤,悲歌慷慨,甚乃自杀,或已早亡。若是者谓之灵魂与躯壳之战死。其三,则破狱而出,出魔入道,出死入生。此后或为圣贤,或为仙佛。即其不然,亦得为有道之君子,模范之市民。

黄远庸自认非盗非贼,不会瘐死;非神非圣,不会战死,也不得破狱而出——“余之自身,既绝无能力思想足以自定其归宿,则余亦只能听之运命”。所以,只有“奔突叫号”、“窥狱隙而略见天日”,不堪良心苛责,只有忏悔了。同时,黄远庸也指出,他并不承认良心绝对自由与绝对不自由论,“盖余以为余及世间人所犯一切之罪恶与过失,其自身之原因与社会上之原因,各占若干之成分者也。”所以他的忏悔“含有自责与自恕二义”。

同时,黄远庸认为,良知也是一个人的天性,即便在最堕落的时候也是如此。黄远庸回忆自己在南浔公学做学生时,一次大病且死,不禁浮想联翩,认识到“人类为物,初无价值。其稍有价值足令人深刻不忘者,即其人平日之丰功伟烈、嘉言懿行”。所以,“顷刻之间,恨无机缘得为一善事以殁……冥想中忽触见看护余并之校役在榻旁隐卧,余思此乃余实行善事之机会。余素未奉何教,此时忽发一种神圣卓越之宗教思想,将尽吾贫薄之脑筋所有,以改善此仆人”,云云。以致于在此“良心焕发之时”,“心中畅快无似”,“真有神游天国之乐,可以消除病苦”。良知使他感到如此的自由!

独立自尊是现代知识分子的品格,独立自尊不是良知与自由的简单叠加,而是二者的深化。黄远庸忏悔的第二个内容便是独立自尊的问题。

黄远庸渴望独立自尊,但是,真正做到独立自尊是不容易的。儒家文化缺乏造成独立人格的元素。原始儒家的创立之初,即是依附于专制君主的,尽管它也有过改造君主的愿望, 但结果都成为了君主专制的工具。因此,对于中国来讲,知识分子的启蒙是一件十分严重的事情。

那么,什么是启蒙?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中指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起原因不在缺乏理智,而在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和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敢于认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是啊!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样,我们对于下面黄远庸正讨论着关于独立的问题,怎么忽然转到对革命派的批判上了,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黄远庸是反对革命的。我们这里不探讨革命的是非曲直,只是探讨黄远庸反对革命的出发点。毋庸讳言,革命需要盲从,需要愚忠。所以,革命与独立人格的养成是相悖的。黄远庸反对革命,因为革命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养成。并且,黄远庸自己也现身说法,说明自己如何曾经迷信革命,为得自由而参加罢学却落得“脱去自由之校,而欲求入专制之校且不可得”的结果的。所以,黄远庸发现了革命的局限性,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说自己“无主义,无理想,无节操,自余少时盖已然矣。”

接着,黄远庸批判了革命派的革命活动其实与自己当年罢学没有什么两样。他说:“由今思之,革命者,亦即罢学风潮之放大影片而已。综自革命后种种政界现象,凡系革命派所主持者,无一不与取缔风潮相似。革命之后,不从政治轨道为和平进行,乃一切以罢学式的革命之精神行之,至于一败涂地,而受此后种种恶果。余后此既悔其罢学,今日党人,当亦自悔其革命。然于余悔其罢学之后,过恶丛集,盖以余太无学力,只有感情而无理性,故非极端走入激狂,即极端走入腐败。稳健和平,以谋建设作人之基础,乃非吾所能也。吾国民无此建设性,则国家已矣!吾个人无此建设性,则吾个人已矣!”

同时,革命的结果也历历在目,令人无法恭维。黄远庸指出:“革命之后,党会纷立。余之所最感慨者,即在此时期中买卖人口之风盛行。全国之高等流氓,乃等于插标入市之猪牛,小者卖其皮肉,甚者乃至毛骨不留。女闾三百之中,姿首可人者固亦有之,乃至黄脸婆子、鸠面盘荼,亦复价值万钱,利市三倍。譬犹肉市腾涌,虽瘟猪病牛,亦复不胫而走。盖数年以来,人格扫地以尽矣。凡兹种种,将以入他日民国秽史,非吾作所能详也。” 黄远庸看到的是人格的丧尽,而不是独立人格的养成。政治革命的结果如此!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