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朝边境往来者:生死穿越
2009年07月27日 10:06中国新闻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变迁

1990年,美国提出朝鲜核问题之后,中国除了发表原则性声明表示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的一贯态度之外,反对朝核问题国际化。中国同时强调,朝核问题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并反对采取经济制裁和施加军事压力。

中央高层的字斟句酌在延边中朝边境,并没有太多反应。李在赫已经开始跟着父母下地干活,隔江对望的是朝鲜温城郡水口浦村的30公顷水稻田。干完活,两国人会一起到图们江两岸洗脚戏水。

那时候对月晴镇的人来说,还不知道什么叫“核”。

1992年中韩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互不承认的历史。在这前后一年多内,中朝没有重要互访,而在此前的十年中,中朝重要官员互访80多次。

中朝冷冻期,也正是朝鲜在经历苏联解体和接连4年自然灾害、经济开始衰退的时期。这个只有2300万人口的半岛国家,对外部市场的依存度相当高,苏联的解体,使得朝鲜的外贸额度急剧下降,从1992年的2.92亿美元减少到1996年的0.9亿美元,减少幅度达到近70%。

开始有延吉人运来电视、收音机,到边境上往朝鲜卖——这是10年前朝鲜边境百姓做的事。更重要的买卖是粮食,朝鲜洪涝灾害下,粮食产量严重下滑,粮食分派又是公社制,一名朝鲜人告诉李在赫,在他们那“普通百姓每天定量只有450克,青黄不接时,许多平民连‘苞米碴子’都吃不上。”

而对岸的中国月晴镇是个“贡米之乡”。李在赫经常看见村里人在图们江滑冰时,开始和朝鲜人窃窃私语,约好改天拎着一小袋大米,私下交易。需求量大时,朝鲜人会在晚上趟着图们江过来取货。

这些交易在边境已经成为潜规则。李在赫和身边的村民们认为,接济是因为他们“太可怜了”。他们愿意帮助朝鲜人是因为:月晴镇人也同样经历过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那时,接济他们的就是图们江对岸的朝鲜人。

1993年3月,朝鲜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退出它于1985年底加入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朝美关系进一步恶化。中国一边反对朝鲜进行核开发,一边对朝鲜给予外交声援。在朝鲜孤立无援时,中国的帮助使得两国关系从冷却进入缓解。

“到1995年,朝鲜自己承认经济很差,发动全国范围内的‘苦难的行军’运动。”金强一说。这个时候,朝鲜人的口粮每人每天100克。每到晚上,越来越多的朝鲜人趟着河水过来找饭吃。李英姬回忆。

马牌村人对朝鲜邻居很友好。李在赫的家里,每晚都会有陌生的朝鲜客人。朝鲜人进屋,李在赫会把门窗锁好,给他们当天家里剩下的食物,也打听很多朝鲜的情况。李在赫知道大表哥这个时候已经去了平壤,但是水口浦的朝鲜人根本无法了解到平壤的灾情。

从1995年到1999年10月,中国向朝鲜提供了3000万元人民币的无偿援助,又无偿支援了52万吨粮食。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称“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近来朝鲜粮食生产减少,粮食供应遇到很大困难。有关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已向朝鲜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人道主义援助。”

但饥饿使得从1996年开始,朝鲜人越境来到中国,外界称他们为“脱北者”。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