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解放与商人的分化
在私盐贩成为唐末一支十分重要的政治力量的进程中,王仙芝、黄巢、王建、钱镠等一大批雄心勃勃的私盐贩纷纷在政治舞台上登台亮相。但是,他们为什么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政治路径?有着截然不同的政治命运?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唐后期官僚政治不断向商人开放政权的结果。
唐代商人可以通过买官捐纳、参加科举考试和参军三条途径谋求政治出路。对商人而言,这是社会机遇的重新分配。唐政府不断向商人开放政权的同时,强化了商人对官僚政治的依附性,进一步分化了商人阶层。能够参与这种社会机遇重新分配的主要是那些家资丰厚的富商大贾,大部分中小商人仍然被挡在机会的大门之外。对于那些地位卑微、文化素养不高的私盐贩来说,通过买官或科举考试入仕做官的机会仍然很少。募兵制的实行虽然为私盐贩提供了入仕做官的可能,但由于募兵制长期被宦官操纵,能够获得军籍的也只有那些家资丰厚的大商人。而在唐末,由于延揽人才的需要,无论中央政权还是地方藩镇,进一步降低了招贤纳士的门槛,这就为那些文化素养不高、财力不厚的私盐贩通过参军改变命运提供了可能。
王仙芝、黄巢是游离在国家体制外的私盐贩,他们曾经努力想进入国家体制内,即使在起事后,他们仍然没有放弃进入国家体制内的梦想。王仙芝两次试图接受朝廷的招安,最终被朝廷戏弄而断绝了投诚朝廷的念头。黄巢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史载黄巢“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资治通鉴》卷252)。他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第,最终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起事后,他多次产生投诚政府的意向,最终因为唐政府拒绝满足他的政治要求而坚定地与唐政府决裂,并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由此可见,王仙芝、黄巢是一直游离于国家体制之外但又想努力进入国家体制内的私盐贩。当他们进入国家体制内的各种道路被堵死后,就选择了在体制外反抗朝廷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道路。黄巢起义虽然在唐政府和藩镇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但摧毁了唐王朝的统治根基。
王建、钱镠、朱瑄等私盐贩则选择了一条与王仙芝、黄巢截然相反的道路,他们通过参军进入国家体制内,依托各种政治势力来实现政治抱负。王建少年时代贩卖私盐,后来参加忠武军,黄巢起义爆发后,投奔避难成都的唐僖宗,被田令孜收为养子,在藩镇兼并战争中壮大,成为前蜀政权的缔造者。钱镠年轻时以贩卖私盐为业,后应募参军,在镇压黄巢起义军中名声大噪,在藩镇兼并战争中因战功担任镇海节度使,先后被朝廷封为吴王、越王,成为吴越王国的建立者。朱瑄的父亲因为贩卖私盐被依法处置,朱瑄受父亲牵连遭鞭笞刑罚,后参军镇压黄巢起义军,因战功升任濮州刺史、郓州马步都将,在藩镇兼并战争中被朱温杀害。王建、钱镠在各自辖区内推行了一些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的措施,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振兴。
由于私盐贩选择了不同政治路径,导致他们有着不同的政治命运。商人阶层依附性和分裂性的性格特征决定了私盐贩参与政治角逐的路径仍然脱离不了当时的政治生态。黄巢选择在体制外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失败。王建、钱镠等人进入体制内,或依托中央禁军,或者依托藩镇,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王建、钱镠的成功实际是唐末藩镇势力在与中央政权的长期博弈中终于胜出的结果。这说明唐末私盐贩虽已成为一支十分重要的政治力量,但是由于唐政府进一步向商人开放政权,最具反抗性的私盐贩也被政府“有形的手”给分化了,始终无法形成一个具有很强向心力的社会阶层。但是,无论是王仙芝、黄巢等人在体制外的反抗,还是王建、钱镠等人在体制内建藩称王,他们的努力还是把历史向前推进了一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刘慧
编辑:
石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