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从其曲折的生活阅历中升华出来的人生真实感悟。
家庭毕竟是家庭,不能代表个人。外因为你创造了好的条件,最后还要看人的内因是否起作用,要看个人是否努力。以下,我们从王阳明的个人经历中探求一些他哲学思想的由来。
王阳明从小受家庭影响便学习刻苦,以读圣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天资聪颖,儒、释、道、诗书、兵法、骑射等各门学问无所不通,15岁时便开始随父亲游历黄河南北、大江上下,了解风土民情,熟悉边塞形势。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1506年他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去贵州偏僻山区的"龙场驿站",历经了几年艰难困苦的流放生涯。
王阳明早期师承朱熹,曾按朱熹"格物致知"的教诲坐在竹子前七天七夜,以图穷竹子之理,可是最终什么也没发现,自己却病了一场。从此,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怀疑。在龙场的缺衣少食、举目无亲的贫困生活中,他的思想曾一度陷于绝望。但在苦思冥想之后的一天,他突然间大彻大悟,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会,发现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由此创造了他的"心学"基础。他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而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这次发配贵州,与他通行的人都在磨难中倒下了,可他却在磨难中完成了他的"龙场悟道",思想上大获丰收。
三年后,王阳明走出贵州龙场,之后便一生在官场上游走。在担任地方官时,曾造福一方百姓;在挂帅剿匪时累立奇功,曾大破宸濠之乱,平定江西匪乱。可是这些功业并没有给他带来吉祥,相反,却遭人嫉妒与陷害,使他遭受了更多的磨难。晚年他奉旨去两广平定少数民族起事,胜利后返回途中病逝于船上。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立德、立功、立言,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指着胸口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使我们想起了司马迁的那段最为精彩的人生总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列修。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4 在这里,我们是否可以加上"阳明发配贵州龙场,才有'心学'问世"?情况的确是这样,王阳明在仕途上不得志,于是兴办书院,讲学不辍,不断完善和传播他的思想。如果他仕途坦荡,官居一品,还会有骇世惊人的"心学"出现吗?磨难与打击犹如烈火锻造,是石料的,就会被焚碎;是真金的,就会越炼愈坚,正所谓宝刀锋从磨砺出。
3、社会环境对于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熏陶。
明朝自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历经276年。而王阳明所处的时代位于明朝中期最为腐败,最为黑暗的时期。正德皇帝昏庸无度,整天沉浸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把江山大权整个交到了太监刘瑾手中。刘瑾利用手中的大权,专横跋扈,设立了历史上令人胆寒的东厂、西厂,专事迫害忠良,镇压百姓。于是,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社会动荡不堪,贤良志士遭受压制,奸臣贪官小人得志。王阳明生活在这种时代,自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也正因为如此,心学在乱世中产生了。心学的产生,如慢慢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既照亮了个人的心,也照亮了社会。对于个人,人们可以用内心的平和、无私来抵御外界的混浊,纷扰。对于社会,可用道德规范来抵御世俗的败坏。因此说,心学的产生,是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王阳明"心学"一出,学子云聚,风气大开,"心学"思想立刻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
三、 王阳明哲学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这样一种现象,治世兴理学,乱世兴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是他在乱世之中历经坎坷而悟出的任世间沧桑变幻,我自内心坦荡的处世精髓,人们自然可以从中寻找到如何在世态炎凉的社会环境之中寻找内心平静,保持高尚情操的精神武器。本文探讨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不在于其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而是因为发现他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如下的借鉴作用。
1、有助于社会兴利除弊、开放风气。
王阳明的心学教导人们破除心中贼,与孔子的克己复礼,和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一样,初衷主要是针对统治阶层,教育他们体恤民情和施仁政而提出的。因此 王阳明的心学与理学在其初创阶段都曾被统治阶层所禁。过了几十年后才被平反,并被统治阶层所宣扬。心学与理学之所以最终会由禁到放,是因为心学与理学对于规范社会道德,改变社会风尚的确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当朝皇帝需要用其来教育他们的子孙继承人。历代王朝的改换门庭,已给他们敲响了警钟,使他们认识到,要想保持他们的江山不变,就要用心学与理学的思想来教育他们的子孙,保证他们克制自己的私欲,避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以免遭至覆灭之灾。第二,庞大的官僚体系,存在着贪污腐败的先天机制,任这一机制发展下去,就会腐蚀掉其社会经济基础,致使其上层建筑的大厦坍塌。因此,需要用心学与理学来克制官僚们的心中贼。第三,心学与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统治阶层所利用,并加以修改,变成了克制百姓私欲的工具。在这方面,理学比心学更受统治阶层喜爱,是因为理学中的许多教条更有被统治阶层利用的价值,与君主专制具有默契之处,成了用来"灭"小民的合理欲望的理论根据。而心学的特征讲求个人意志,讲求内心的独立反省,不利于统治阶层控制百姓的思想,因此心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如理学。
我们今天宣扬王阳明的心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其有利于培养政府官员的勤政爱民思想,克服贪污腐败现象。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处于被质疑的地步。应该说,越是古老的文化,便越是糟粕与精华共存,没有五四运动的去其糟粕,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取其精华,这是五四运动的功劳所在。然而,文化大革命,却将传统文化的更新变成了传统文化的玉石俱焚。文化大革命中提倡的斗私批修,大公无私等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将大众变成没有思想的听话机器,为少数人的为所欲为扫清思想障碍。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从文革的专制统治中警醒过来,开始提倡个性的解放,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是,却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也久禁不止。王阳明不仅宣扬他的心学,而且用身体力行来实现他的"知行合一",在他为官的道路上,每到一地,就造福一方百姓,建立学堂、推行教化、整顿吏治、兴利除弊、开放风气,被当地百姓奉若神明。他的这些行为,正是现今的政府官员所应学习的。相对于朱子理学来讲,王阳明的心学更容易为当今社会所接受。
2、用"良知"来抵御当代社会的拜金主义。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都有了空前、极大的提高,海外华人从世界上掀起的汉语学习热潮中就可以感受到中国的这种发展和进步。可是,很多人认为今日的中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社会风气下降的现象。我们承认现今中国社会的社会风气大有问题,但是不能简单地用"下降"一词一言以蔽之。所谓"下降",是以"上升"相比较而言的,当今社会的前期是文革时期,如果说今日社会风气下降,文革时期岂不成了上升了吗?那可是一段如同塔利班社会一样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啊。因此应该说,当今社会的社会风气,已由文革时期的政治至上转变成了经济至上,两种风气都是不好的。我们也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把社会风气与经济建设混淆一起一通乱批,难道我们不愿意我们的家庭过上富裕的生活吗?很多时候,经济发展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是社会富足,一方面却是物欲横流,西方一些国家,如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也曾走过这样的道路。我们所要说的是,我们对文化大革命已经作了一场必要的矫枉过正,不过正就不能矫枉。如今是到了再此矫枉,将社会风气转变到道德至上的轨道上来的时候了。道德至上,这可是儒家文化所长期推崇的目标,也是世界上所有民族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石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