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期间 道光曾屡次下诏命将领收复香港
2009年10月24日 17:41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1842年2月27日,英国政府机关移往香港,就在这一天,道光帝对不能收复香港负有直接责任之奕山等人严加训斥。道光帝说:“奕山等自派委办〔理〕夷务以来,已及年余,何于此事竟全无把握?自古用兵之道,无论或战或守,皆必确有把握,乃能迅速奏功。若如奕山所奏,既称香港不能不取,何以又云必须能守而后能战?祁@②称为严防省城,大局似可无虞。又云香港无陆路可通,不敢谓遽能得手。似此游移无定,徒以坐拥重兵〔重兵坐拥〕,每月糜费军需三十余万,毫无裨益,何所底止!兹将〔再〕行申谕奕山、祁@②、梁宝常会同妥议,从长筹划。若再徒托空言,支吾搪塞,自问当得何罪。”[④②]及至5月25日,道光帝令耆英仍带钦差大臣关防,驰赴广州将军之任时,道光帝又谕耆英:“至香港地方,岂容逆夷久据,现在广东炮台等工,如已妥为豫备,正可乘机进取,明攻暗袭,收复香港,以伸国威,即著责成该将军一力筹办,毋负委任。”[④③]然而,此时浙东战事频频,耆英未能及时赴粤就任,不久,耆英参与江宁议和。

综观此阶段道光帝为收复香港所作的努力,笔者认为,道光帝尚能坚持国家、民族的立场,反对英国强占香港,并抓住某些机遇,不失时机地令前线将领收复香港,是具有爱国心和一国之君责任感的表现。而前线将领未能有任何收复香港的举措,归根结底,是道光帝任用了一批平庸无能、阳奉阴违、妥协乞和之辈。

此阶段,闽浙总督颜伯焘曾奏请道光帝“林则徐可当广东之任”[④④],而道光帝仍一意孤行,不予理睬,不久,还将林则徐发配伊犁“效力”,这不能不说是道光帝的昏庸与偏见。当然,我们还应注意到,道光帝对琦善作了严厉惩处。1841年3月13日,广州汉军副都统英隆奉命押解琦善赴京,6月中旬抵京后,琦善解交刑部。道光帝“派睿亲王、庄亲王、惠亲王、定郡王、大学士、军机大臣、六部尚书会同刑部审讯”,并于8月9日发出上谕:“已革大学士琦善,著照王大臣等所议,斩监候,秋后处决。”[④⑤]对琦善的惩处,也从一个侧面表明道光帝在香港问题上的态度。

1842年6月英军攻占上海县城、伊里布照会英军乞求和议至1842年8月底《南京条约》签订为第三阶段。此阶段,道光帝由丧失收复香港的决心发展到最后允准割让香港。

如前所述,在1842年5月之前一年多时间内,道光帝一再谕令前线将领收复香港。自6月起,由于广东方面将领对收复香港毫无举措,又由于战火已烧到长江下游,加上朝廷内外投降妥协人物的影响和左右,因此,道光帝对于收复香港的决心已经丧失。1842年6月7日,奕山在奏报香港情形的奏折中说:“至逆船在香港情形,迭据水师提臣转据大鹏协禀报:沙山〔沙〕嘴之惩膺台、官涌之临冲台,已被该逆拆毁。复于裙带路、赤柱之上湾、中湾、下湾地方,随时修建营盘,兵房鬼楼马头等工,亦时有拆毁,并有前被火烧修复者。

又于裙带路、灯笼洲两处修建炮台,安设铜铁大炮三十四位,均有夷目带领夷兵驻守,侦察甚严。复有汉奸在该处修造草棚铺房,交通买卖。其对面之尖沙嘴,更有兵巡各船连泊。是该逆竟以香港为巢穴,而汉奸亦藉以为逋逃薮,奴才等现虽防守,刻刻不敢忘战,俟有可乘之隙,再当相机妥为办理。”[④⑥]对于奕山奏报的香港情形,道光帝在上谕作这样表示:“逆夷踪迹靡常,情形诡诈,著该将军等随时侦探,即行具奏,仍严密防堵,毋稍疏虞。”[④⑦]这里,道光帝只强调“防堵”,再也不提“进剿”、“收复”香港了。

6月21日,奕山奏折中提及“在香港裙带路造有夷楼五十余间居住,将原盖篷寮尽行拆去”[④⑧]。对此,道光帝在7月8日的上谕中说:“逆夷于香港裙带路地方,公然建造楼房,安置妇孺,显有久据之意。该将军等相度情形,(于)能于逆党聚居之处,掩其不备,乘间纵火焚烧,亦足快人心而褫逆魄。”[④⑨]这里,道光帝尽管注意到英国人在香港“显有久据之意”,但他没有令奕山“收复”,只是要求奕山“掩其不备,乘间纵火焚烧”。

显然,在南京和议之前的几个月间,道光帝对改变英军强占香港这一现状已显得无能为力,甚至可以说,他已无可奈何地默认了英军强占香港的既成事实。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季云飞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