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阶级斗争——斗私批修的政治手段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与其说是在对各种主义、学说的深入分析、比较、研究中弄清了马克思主义,为其精彩的理论魅力所撼动,从而自觉地接受了它;还不如说是与中国国情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刺激并吸引了他们,从而使他们强烈地意识到:“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以俄为师”,仿效其变革现实的途径和方法,来挽救和改造中国,这就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内因,具有较浓厚的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
那么,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列主义理论学说中吸取和接受的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这就是阶级斗争学说。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传播马列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称:“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马克思主义“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37]毛泽东后来也回忆说:“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
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他还说:读了“三本书”后“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我只取了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38]
此后,毛泽东就十分注重并习惯于以“阶级分析法”,运用阶级斗争的武器,通过开展思想教育、思想改造、思想斗争、思想整顿以净化人们的灵魂和提高人们的觉悟,作为解决社会生活复杂问题的“法宝”。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从阶级分析到农民运动,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工农武装起义”,从“反蒋抗日”到“保家卫国”,从“三反、五反”到“反右派、反右倾”,从“四清社教”到“文化革命”,从“政治挂帅”到“路线斗争”,从“斗私批修”到“抓革命、促生产”……始终贯穿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治国理念。
从“抓革命、促生产”这一范式中可以看出,在经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公平与效率两大要素中,毛泽东是坚持公平优先原则,并以“政治挂帅”和“阶级斗争”来保证其实现的。可见,从“杀尽不平”的“农民起义”,经由“反帝反封建”的“工农革命”,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文化大革命”,“斗争——斗私批修”构成毛泽东治国理念的核心内涵之三。
总之,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毛泽东,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东西方文明相互交融而又以“中国特色”为主的时代;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从古代向近代转化而又以“历史传统”为主的社会。由此,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毛泽东,仍然沿用“天下为公”的大同主义——供给制的“战时(军事)共产主义”——“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等贵贱,均贫富”——“打土豪,分田地”——“一平二调”的平均主义;“农民起义”——“阶级斗争”——“斗私批修”的历史传统和革命经验,受到了很大挫折。
后来,邓小平因应形势和国情的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对毛泽东的治国理念作了这样的“修正”——从“大跃进”的“共产风”,修正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以“一平二调”的平均主义实现公平优先,修正为以各尽所能的“勤劳致富”实现效率优先;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挂帅”,修正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如果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治国理念作个简单比较,一言以蔽之,毛泽东更侧重于“公平优先”――调整生产关系,邓小平更侧重于“效率优先”发展生产力。而科学发展观则更注重兼顾、协调公平与效率,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符合形势变化和时代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陈本亮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