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逸:清史人生
2008年01月31日 09:27《百年潮》 】 【打印

记者:这次修史和前几次相比会有什么不同?

戴逸:很不一样。中国从来就有易代修史这样的传统。第一次是朱元璋在洪武元年下诏修《元史》,那时明朝刚刚建立。第二次是清朝顺治二年,清军刚刚人关的第二年就下令修《明史》,但《明史》修得很长,修了90多年。到了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下令修史,修成了《清史稿》。因为最后没有修成为一本成书,所以是稿本。我们这是第四次修史。当时,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四位常委批准了清史工程的项目。这次修史和以往封建时代的修史在目的、观点上都不同,并且我们这次在史料方面准备比他们充分得多。过去修史,它所依据的档案都没留存。而现在,清代的档案基本上都完整地保存在故宫。我们这次修史,比较有幸的是,一百几十个人管理档案,这个量很大。

记者:《清史稿》有536卷,修稿历时14年,我们可作超越的地方在哪里?

戴逸:《清史稿》也是一本有价值的书,但是它有严重的缺陷。当时修史的那些人都是清朝的遗老,对清朝念念不忘。因此他们是以遗老的心态来修清史,对当时成立的共和国、对革命非常不满,诋毁革命比较厉害。《清史稿》里面孙中山的名字只出现了一次,还是在通缉孙中山的时候。《清史稿》里不提孙中山,清朝怎么灭亡的就搞不清楚了。

新世纪编纂清史将有不少创新之处:一是具有世界眼光。把清代社会置身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对照。并将吸收国外清史研究的置要成果。二是增加过去没有的图录部分。而且这个比例占到10卷之多。清代社会的各种绘画、图像、地图、照片都将被收录进来,如《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耕织图》等,形象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尤其到清末照相技术已传入中国,这部清史将搜集20万张备选。将那个时代的“真容”呈现给读者。三是过去修史中人物只写官员,没有平民。这次要充分反映这些人物。“样式雷”就将在这部清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家世代是杰出的建筑工匠,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颐和园等这些中国建筑瑰宝都凝聚了他们的智慧。至于唱京剧的程长庚、谭鑫培等人也将被写入清史。

戴逸:我们现在修史跟过去不同。以前修史的全部是官员,修明史只有一个人不是官员。而我们现在修史的都是学者,修史编审委员会25个人全部都是学者,没有官员。

记者:司马光在主编《通鉴》时有这样一句话:宁失于繁,无失于略。同样作为主编,您的编辑思想是什么?

戴逸:我也要求写得真实一些,所以这部清史有3000万字,大大超过二十四史里面任何一部。

记者:10年的时间我们听起来很长,但是对真正修史来说,时间够了吗?

戴逸:我也很担心这一点。我也怕10年时间太仓促,单是《清史稿》就修了14年,何况它只是书稿还不是一本书。不过我们修史比《清史稿》那时候条件要好。我们不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经费也容易着落,生活有保证,同时全国学者也非常愿意投入这样的工程。

记者:说到经费,学者们都很关心您作为主编,会用怎样的价值标准来运用这笔钱?

戴逸:我要看修史质量,但是我们也要很爱惜国家的资金,不能随便乱花。我们现在在搞一个整理史料的基础工程,把文献资料整理出来出版,这个要花很多钱,可能达到10亿元以上。

“当时就通知我到外交部去开个会,我也不知们首是什么事”

戴逸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是他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为中苏边界谈判问题作出的重大贡献。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刘志明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