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的意思是,下次郑国再闹饥荒,求求你也别派人来割麦夺禾,我这已经提前给你备好了。
辅政大臣周公黑肩对此很忧虑,他对天子说:“王室东迁的时候,郑国是出过力的。虽然郑伯做过一些对不起您的事,但那都是小事,这次他既然来朝觐,您就应该好好招待他,别的诸侯看了,觉得您气量不凡,会随之而来。没想到事情闹成这样,郑伯不会再来啦!”
天子不屑道:“不来就不来,不稀罕。”
郑伯碰了一鼻子灰。
天子一不作,二不休,干脆旧事重提,于公元前715年任命虢公忌父担任了王室的右卿士。
回想起来,这已经是忌父第三次获得卿士提名了。第一次提名,是周平王在世的时候,郑伯得知消息,气势汹汹地跑到雒邑来问罪,结果导致周郑交质。第二次提名,是周桓王刚即位的时候,郑伯的反应是派人割了天子的麦禾,结果导致周郑交恶。这一次任命忌父为卿士,是在郑伯碰了一鼻子灰之后,对于郑伯来说,可谓双重打击。
王室上下都战战兢兢,不知道郑伯会做出什么举动来。
又是一个没想到。郑伯不但安之若素,还于同年八月,借齐侯朝觐天子之机,送上一份厚礼给天子,算是朝觐了天子。《左传》对此评价:“礼也!”这是表扬郑伯不因虢公被任命为卿士而背弃天子,是很高的评价。
这一年,郑国的世子忽娶了陈侯的女儿为妻。在齐国的斡旋下,宋、卫、郑三国在周室的领地瓦屋会盟,当年四国联军围攻郑国东门的恩恩怨怨,总算是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了,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如此。
但是,如果真的认为问题这样就解决了的话,我们也未免太小看郑伯了。
在任何牌桌上,他都是一个高明的玩家。如果有必要,他会把一张好牌扣住,等到人家都差不多忘了他有这张牌的时候,才悠然自得地甩到桌面上。
瓦屋之盟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14年,郑伯借口宋殇公不朝觐周天子,以王室左卿士的身份,借王室之名,发动诸侯讨伐宋国。这一次主客易位,主动权完全掌握在郑伯的手里。齐、鲁两国响应号召,于公元前713年组织了三国联军,入侵宋国。
前面提到过的鲁国大夫公子翚,又出了回风头,不等国君下令,就带领军队前去与齐、郑两国军队会合。这家伙完全没把国君放在眼里嘛!
战争的过程委实乏善可陈。简单一点说,联军长驱直入,连取郜、防两城,郑伯将这两城都做了人情,送给鲁国。对此,《左传》作为鲁国的史书,再一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说郑伯这个人正直,奉王命讨伐不朝觐的诸侯,却又不贪恋人家的国土,优先慰劳爵位比他高的鲁侯,真是识大体顾大局啊!
这一段评论充分说明了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的道理。我们来看看:
“奉王命讨不庭”——且不问是真的奉了王命,还是假借王命,单说这个“讨不庭”,就有很有点意思。大伙想必都知道,郑伯本人是在公元前717年才“始朝桓王”,要说“不庭”,郑伯第一个“不庭”。自己都不去参拜捞什子天子,怎么好意思要求人家呢?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东东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