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陈国的大臣公子佗劝谏道:“远亲不如近邻。郑国是我们的邻居,又没什么深仇大恨,和郑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对于国家来说是好事,您应该答应郑伯才对。”陈侯自作聪明地说:“郑伯阴险狡诈,为什么不去和宋、卫讲和,却先来找我们呢?他的目的就是要挑拨离间。如果我们和郑国讲和了,宋、卫两国不恨死我才怪。为了郑国得罪宋这样的大国,划算吗?”
郑伯这个人向来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外交不成,就采用武力。公元前717年,郑国大军入侵陈国,掳获大批钱财物资,陈国朝野震动。
这回不用过多的劝说,陈侯接受郑伯的好意,双方握手言和。
与此同时,郑国还抓住宋国和鲁国之间的矛盾,及时向鲁国示好,双方关系得到改善。
一系列的军事和外交胜利之后,郑国向周王室伸出了橄榄枝。公元前717年,周王左卿士、郑伯寤生来到雒邑朝觐天子周桓王。这时距祭足领军取温之麦、成周之禾,已经整整三年了。
《左传》上记载:“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
郑伯朝觐天子目的很简单,通过改善与王室的关系,获得王室的支持,使他得以在“大义名分”上压倒敌人。具体说,郑伯要达到的目的是就:你宋国打我郑国,是侵略;我郑国打你宋国,是“奉天讨罪”。
郑伯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来朝觐天子?《左传》虽然不言明,但是在“郑伯如周”的文字前,有那么短短的一段:“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这段记录告诉我们,那一年天子的收成很不好,又不好意思亲自向各国开口,所以“京师来告饥”(天子本人没有发话)。鲁隐公体谅天子的难处,发动各诸侯国紧急援助王室。左丘明当然没有忘记表扬他,所以说了一句“礼也”。
各诸侯国对此的反应如何,《左传》也没有记载。但是很明显,郑伯抓住了这一机会,亲自带着粮食前往雒邑朝觐天子。
在他看来,这个时候是王室的感情最脆弱的时候。他跑这一趟,既给了天子面子,又解决了王室的燃眉之急。天子一高兴,没准把当年割麦夺禾的事给忘了,还赐他一把尚方宝剑,让他上打昏君,下打奸臣,那样的话,嘻嘻,郑伯做梦都要笑了。
没想到,老谋深算的郑伯这回热脸贴上了冷屁股。《左传》记载,这次朝觐很不愉快,主要原因是“王不礼焉”。
天子怎么不礼了?左丘明老先生没有明说,但是冯梦龙先生写得活灵活现:
天子:你家去年的收成怎么样啊?
寤生:托您的福,去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
天子:那太好了,温的麦、成周的禾,今年我可以留着自己吃了。
我只能说,天子有志气,宁愿饿死也不吃郑国来的洋米洋面。不但如此,临走的时候,天子还咬紧牙关送了郑伯十车黍米,说:“聊以备郑国饥荒之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东东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