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连载:《将星长歌》第一章《川西游子》第四节
2008年12月22日 10:22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

世道会怎么样,孩子们不去管,大人们说说就过去了。小长元还是和从前一样;读私塾、写大仿,放学回家,背着筐头去挖野菜。老父亲还是和从前一样,当教书匠,但几乎天天与族中长老们聚会谈什么;老母亲也还是那样:操持家务事,吃斋、念佛、打坐。

村上唯一的变化,老人们一天到晚唉声叹气的,年轻人们一会窜这家一会进那家,不知忙些什么。孩子们莫明其妙,小长元也是。

老秀才蔡堂顺不理解刘厚脸的征兵加响令,小长元更不懂。老父亲仍是不提让小长元去成都读书的事,只教他背唐诗、写大仿。小长元已经会背好多首唐诗了,五言的、七言的,他都会背十几首。他不高兴再多背,死记硬背,挺伤脑筋的。老父亲见他厌倦,说道:字,是学问的门面,你写得一手好字,人家一看字,就说你学问深啊!背诗词,是学会作诗的根本,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是诗人’哩!

小长元一脸很委屈向老父亲说:“父亲大人,老是背那些书,早背熟烂了!”

老父亲一笑说:“这就叫‘学而时习之’,学了要温故,怎么不好!我不是给你说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

严厉的慈父,责备小长元读书不刻苦,给他讲“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讲“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学。他还讲自己为什么没中“举人”,就是读书不上心。老秀才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中举人。他给儿子讲过不少类似童话又非童话的故事。

老父亲讲的故事之一:“头悬梁锥刺股”。

说是从前有个读书人,读书时,怕瞌睡,他开始放一盆冷水在身旁,读书读到累得头昏眼花了,就沾冷水往头上拍拍。

这办法慢慢不灵了,读着读着还是打盹,他就把自己的辫子用一条绳带吊在房梁上,这样一打瞌睡,头一低头上小辫就像有人从高空一拉,惊醒起来。可是,他日夜苦读,还是困啊!于是,他又找来一把锥子,放在身边,实在困极了睁不开眼,就摸过锥子,在自己大腿上猛扎一下。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他终于金榜提名,考中举人,又考中状元……

老父亲讲的故事之二:“凿壁偷光”。

说是从前有个读书人,家中贫寒,晚上连灯都点不起。他想夜读,捉来一些萤火虫,白天放在南瓜花里养着,晚上一只只放出来,让它们在书上爬着照亮,借它的光看书。但小小萤火虫不但光亮太弱,也不听使唤。读书人一天晚上忽然发现,屋子墙壁破了个洞,从墙洞里闪出一丝亮光。原来邻居那边的灯光,透过墙上的小洞,射了过来。读书人心喜,轻轻把墙洞挖大,邻家的灯光射过来更亮了。他就借着那一丝的亮光,偷偷苦读诗书……

老父亲还讲过好多、好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小长元心田里,深深埋下刻苦奋斗的种子。

小长元从五岁进入私塾,开始是欢喜快活,新鲜劲很快过去了。私塾读的《三字经》,在家读过;私塾写的字,在家父亲教过。没有新鲜内容的书,像啃着块干巴地瓜,不甜不淡,没味道。他渴望着读更多的书。私塾不分班次,一本本书往下读。

天资好的学生,一年可以跳好几步,读完《三字经》,进入读《论语》,念完《论语》,再学《孟子》……“四书”“五经”是私塾中的基本教材。“四书”说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说的是:《诗经》、《尚书》、《易经》、《礼记》和《春秋》。小长元出自书香门第之家,没入学校门就把《论语》背了半部,《孟子》背了半部。他正式进入家族私塾,不必多用功,一年的功夫,“四书”己读完,但发生了变故……

新年过后,父亲又走了。六岁的小长元,仍然在村里私塾读书及念着他的“书”--拔草、挖野菜、看母亲念经拜佛。不知为什么,老父亲没回家。孩子们盼,大人们念叨,谁也不知道又出了什么事。是病了?是半路上又被劫了?不见人影,不见信。小长元见妈妈每天烧三次香:早一次,午一次,晚一次。上香,妈妈总跪在菩萨像前,闭着眼睛,默默念叨着什么话。全家人正心急火燎,老父亲回来了。原来他大病了一场,在县城气的,又在回乡山路上不慎摔了一跤。。。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蔡小心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