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江淮以南地区(北宋时期)。其范围略如“江南”。《旴江集》卷二十八《寄上孙安抚书》:“嗟乎!江淮而南,天府之国。周世宗之威武,我太祖之神圣,非一朝一夕而得……。”
5、太原附近(五代时期)。《册府元龟》卷四百六十一:“唐邕天保……十年从幸晋阳,除兼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帝尝登童子佛寺望并州城曰:‘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汤池,天府之国。’帝曰:‘我谓唐邕是金城,此非金城也。’其见重如此。”
6、闽中(明代)。闽中即福州及其西南一带。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原序》:“禹奠山川,鱼鳖咸若;周登俎豆,鲂鳢是珍。……闽故神仙奥区,天府之国也,并海而东,与浙通波,遵海而南,与广接壤。”
7、盛京(清代)。盛京即沈阳。《钦定满洲源流考》卷十九《国俗·物产·御制盛京土产杂咏十二首》:“盛京山川浑厚,土壤沃衍。盖扶舆旁薄,郁积之气所钟,洵乎天府之国,而佑我国家亿万年灵长之王业也。”
②十大“新天府”的排名是:1、成都平原,2、台湾嘉南平原,3、伊犁河谷,4、山东半岛,5、闽南丘陵平原,6、三江平原,7、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8、呼伦贝尔,9、苏北平原,10、宁夏平原。
2.成都
①成都是汉代全国四大城市之一,文明之风次于长安、洛阳,这说明成都人热爱读书。成都这座城市受到相对较多的教化,并开始播撒读书种子,应该从汉代兴办石室的文翁开始。
②有史可考的是,成都是世界雕版印刷术的发祥地之一。“西川过家”、成都“卞家”、“樊赏家”等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有实物可考的私人出版社和私人书店,其印刷品不仅遍布国内还远传国外,目前世界上现存的几件唐代后期的印刷品大都为西川刻本。大书法家柳公权的侄孙柳玭随唐僖宗逃亡到成都时,记载了当时成都书业繁荣的盛况。“中和三年癸卯夏(883年),銮舆在蜀之三年,余为中书舍人。旬休,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率雕版印纸浸染,不可尽晓”(《柳氏家训序》)。作为藏书家的柳玭,到了中国刻书业发源地之一的成都,尽管是在末世陪同皇帝仓皇出逃异地,到今天学道街一带寻书,也是一种慰籍。所以笔之于书,于自己家训里隆重记载,意在教导自己的后代,哪怕是非常时期也不能废书不观,正所谓诗书继世长。
③到了有宋一代,成都及眉山地区,是与浙江、福建鼎足而三的刻书中心之一。世传所谓的“眉山七史”可谓价值连城的超级宝贝,但现在存世已稀如星凤,远非一般人能饱此眼福。
文脉的遗风承接,赓续不辍,贩书者和买书人的故事近千年来大多发生在几条主要的街道上,如青石桥、卧龙桥、学道街等地。到二十世纪,祠堂街、春熙路等开始成为书籍聚散之地、文化人流连之所,民国时著名的文化人,被胡适先生誉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达115万字的《吴虞日记》里大量记载了他流连各地买书的踪影。我在近期所著的《吴虞和他生活的民国时代》一书有专章描述民国书市,至于抗战时期朱自清、陈寅恪、叶圣陶、萧公权、易君左、李方桂、顾颉刚、钱穆等人都间或有流连书市的记录,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成都尽显文化薪尽火传的作用,为彼时弦歌不辍的学子提供了难得的精神食粮。
3.宣汉县城东北方向的清溪
清溪即今天的宣汉县清溪镇。位于县境东北部,江口库区西南岸,距县城10.2公里。面积64.3平方公里,人口2.8万。民国21年建场,1949年置清溪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三(河)清(溪)、清(溪)老(君)公路过境。后河、清溪河常年通航。辖锣寨、二重、茶店、燕窝、三包、龙伏、金鹅、王家坝、宏文、庄子、长梯、马伏、常宁、五道口、磨坪15个村委会和望山、汇水2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酿造、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养淡水鱼、生猪、牛为主。
作者:
蔡小心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