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价值与地位(组图)
2008年04月24日 09:07光明日报 】 【打印

第三,文物南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了故宫文物的国宝地位。

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占我东北,华北告急。故宫博物院理事会考虑日军一旦入侵华北,故宫文物就有被毁或被劫的危险,于是决定选择院藏文物中的精品,迁往上海储藏。这一计划得到国民政府批准后,故宫就开始了南迁文物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挑选文物,集中装箱。1933年1月,日军进入山海关,华北地区形势更为紧张。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于是决定,将已装箱的文物从当年1月起,分批运往上海。

故宫文物南迁的消息经报纸披露后,引起截然不同的反响。支持者认为,日军极有可能得寸进尺,继续南侵,有必要把故宫重要文物转移到南方安全地带。国土沦丧犹可力图恢复,任何文物之损失,终将万劫不复。反对者则认为,迁运文物犹如弃国土于不顾,势将造成民心浮动,社会不安。反对最力者为北平市民周肇祥,他于中南海成立“北平民众保护古物协会”并自任主席,发通电,散传单,公然表示将以武力手段阻止文物南迁。当时一些文化界名人也反对南迁,如胡适、鲁迅等,鲁迅写有“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及“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的讽刺诗句。而有意思的是,此后不久即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先生正在为文物南迁奔忙时,他的儿子马彦祥却以笔名在报纸上发表多篇文章,对文物南迁提出批评:“因古物之值钱,结果弄得举国上下,人心惶惶,束手无策,这种现象,想起来实在有点好笑。”他说:“我们国难一来的时候,不是大家都众口一辞地说‘宁为玉碎,勿为瓦全’么?现在为了一点古物,便这样手忙脚乱,还说什么牺牲一切,决心抵抗?要抵抗么?先从具有牺牲古物的决心做起!”想不到的是,1937年11月下旬,故宫有两列装文物的火车要从南京发往陕西,缺少押运员,院秘书便请马彦祥帮忙押运,他便担负了这个重任。四年前的反对,到这次甘冒战火参与到押运故宫文物西迁的行列之中,马彦祥的认识已有了重大转变。

故宫的文物不能简单地视为古董、古物,而是国宝,是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情感,不能以币值论价。故宫文物南迁的争论,使人们对它的国宝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文物南迁十多年,受尽种种险阻,始终为国人所关注。而文物的常常化险为夷,使“古物有灵”的说法广为传颂,且与“国家的福命”联系了起来。1947年9月3日,马衡院长在北平广播电台作了《抗战期间故宫文物之保管》的著名演讲,简要介绍了抗战时期文物南迁、西迁的经过以及保管之困难等。他说:抗战八年之中,文物多次险遭灭顶之灾,例如当9,000多箱文物由重庆运往乐山途中暂存于宜宾沿江码头时,重庆以及宜宾上游的乐山和下游的泸县都遭到敌人的狂轰滥炸,唯有宜宾幸免;长沙湖南大学图书馆在文物搬出后不到四个月就被炸毁;重庆的几个仓库在搬出后不到一个月,空房也被炸掉;从南郑到成都时,在把存放在南郑文庙的文物运出后刚12天,文庙就遭敌机投下的7枚炸弹夷平。“像这一类的奇迹,简直没有法子解释,只有归功于国家的福命了。”

从现在来看,历史已经证明,当时还不可能有比南迁更为有效的保护文物的方法。为了避开战争的灾难性破坏,为了保证在这一个非常时期文物不受损失,最为可能的方法就是将文物迁到安全的地方。迁徙疏散成了战时文物保护与保管的手段。

不仅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许多国家为了防止德国的侵掠,也都纷纷疏散、藏匿本国博物馆的艺术精品。以英国为例,英国博物馆的主管们1938年就做转移藏品的准备。他们计划将艺术收藏品转移到英国西北部的威尔士隐藏起来。在伦敦本地,地铁未用地段被预置为储存点。在国家美术馆,大幅画的边框都做有特别的槽口,以便很快从框中取出画装入存放在地下室的箱子里。经过多次操练,一个大美术馆能在7分钟内清空。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宣布后,欧战的步伐不可避免地加快,英国博物馆即着手装箱外运。装满了包装好的首都藏品的皇室列车只能以每小时10英里的速度行进,以使颠簸震动减少到最小限度。大多数英国藏品甚至在9月3日正式宣战前就抵达指定隐匿地点,9月5日,所有重要物品都撤离疏散。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郑欣淼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