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价值与地位(组图)
2008年04月24日 09:07光明日报 】 【打印

什么是“国宝”?所谓国宝,指的是国家的宝器,又称国器,是祭祀之器。在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语·鲁语上》载:“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视祭祀为国典,强调祭祀与国家制度的重要关系,说明当时将祭祀视为国家头等重要之事。《周礼·春官·天府》云:“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宋夏僎《尚书详解》卷一W《商书·汤誓》云:“国之宝器,即祭天地诸神宝玉之类。”国之宝器,原本皆指宗庙祭祀之器,这些祭器象征着王位。传统的祭祀礼俗,以祭祖、社祭与祭天最具重要性。在古人看来,“天”主宰王朝的兴替,是人世君主的父亲,因而周王遂被称之为“天子”。从政治功能而言,祭天就是政权合法性的象征,也只能是君主独享的专权。直到明代,犹有法律颁布,提醒百姓“庶民祭里庄、乡厉及祖父母、父母,并得祀灶,余皆禁止。”相传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为传国的重器,亦称之为国宝。《史记·平原君列传》记平原君用毛遂出使楚国,谋合从成功,叹云:“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索隐》云:“九鼎大吕,国之宝器。”《正义》云:“大吕,周庙大钟。”宗庙为国家象征,其宝器之存亡,往往作为国家存亡之标志。“国宝”又特指传国玺,更是与国家的统治权联系在一起。此外,“国宝”还有国家宝贵人才之义。

我国文物博物馆界用国宝称呼相当珍贵的文物,大约与日本的影响有关。日本于1928年就颁布了《国宝保存法》。对于重要文化财,他们从世界文化的角度考虑,把其中认为具有较高价值的、不同类型的国民之宝指定为“国宝”,有美术工艺品,也有建筑物。日本的国宝是文化财的最高等级名称,有明确的对象,我国则是泛指极其珍贵的文物。把故宫的文物藏品统称之为“国宝”,与这种泛指显然有着区别,虽也说明故宫藏品的极端重要性,但应注意到它与国宝的本来含义的关系。

故宫文物国宝地位的形成,有着多种原因,也有一个强化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皇家收藏的国宝意义。

收藏作为一种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现代重大考古发现证明了史前人类收藏行为的存在。从商代起,王室就重视文物的搜集和保存。殷商的文物多集中于宗庙。周代王室文物、珍品收藏之处名曰“天府”、“玉府”,并有专职官员负责管理。在青铜器时代,象征着权力之源的青铜器是最受尊崇的王室宝物。汉朝的“天禄”、“石渠”、“兰台”,则是汉宫贮藏珍贵文物及图书之所。到宋徽宗时,收藏尤为丰富。《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就是记载宋朝宣和内府收藏的书画鼎彝等珍品的目录。清代帝王重视文物收藏,特别是乾隆皇帝,更使宫廷收藏达到了极盛,《西清古鉴》、《西清续鉴》、《宁寿鉴古》、《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天禄琳琅》和《四库全书总目》等,是清乾隆时期编辑的宫中所藏古铜器、书画、图书的目录。在古代中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掌握着绝对权力的封建帝王,必然是全社会中最高档级同时也是最为丰富的奢侈品、礼仪用品、珍奇品及古董的拥有者;由于皇帝以“内圣外王”的身份出现,被人为地推崇为全社会伦理的最高典范,这样皇室又成为祖先、民族、国家象征物的最大收藏者。

人类收藏的动机与目的是多方面的。对于源远流长的皇室收藏,它不仅是“宜子孙”的一笔宝贵财富,也不是只供皇帝个人赏玩的珍稀艺术品,更重要的是这些藏品所具有的强烈的政治与文化的象征意义。皇室收藏文物,更重视这些文物所寓有的某种至高德行的涵义,认为它的聚集可被视为天命所归的象征。因此,新的王朝接受前朝的旧藏,表示着它继承前朝的天命;或者如有的研究者认为,皇家收藏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确定其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故宫的收藏,可以上溯到宋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而所收藏的文物,则反映了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宋代宫廷收藏宏富,靖康之乱,图籍、书画宝器,悉归于金;宋高宗南渡,迁都临安,又积极搜集。南宋灭亡,临安未遭兵革,元相伯颜派郎中董祺将南宋收藏由海运到大都,即今日的北京。元为明所灭亡,明将徐达将元内府所藏,全部运到南京;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这些宝物又由南京运到北京。明代亡国,这些宫廷藏品又悉数为清所得。见于著录中的很多古代文物早已散失,但也有不少珍品几经聚散,历尽沧桑,保存到今天。例如,晋王珣《伯远帖》、隋展子虔《游春图》、唐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等著名书画,都曾载在《宣和书谱》、《宣和画谱》或《石渠宝笈》中,现仍藏在故宫。这部分藏品是中国皇家收藏传统的延续。

皇室收藏与王朝命运的紧密联系,这些藏品成为皇权的象征。因而清宫旧藏文物本来就具有国宝的意义。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郑欣淼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